某課標教材《唐宋散文選讀》收錄韓愈《(張中丞傳)后敘》一文,文中有句段如下:“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后無不識者。”課文注釋“僅”為:“多達。唐代口語。”
筆者以為,此注解存在一些疑點:首先,從文體來看,該文為唐代散文代表作之一,其作者韓愈是古文運動倡導者,我們知道,古文運動倡導者們雖一改六朝重辭藻、講音韻和對仗的文風。但語言風格仍是文言。因此不應該憑空出現一口語詞。
其次,我們利用《國學寶典》軟件檢索了唐宋時期的柳宗元、李白、歐陽修、蘇軾、蘇洵等著名散文家、詩人的作品,幾乎未見“僅”表“多達”的例子。我們同時還檢索了能代表唐五代時期典型口語、富含大量口語詞匯的變文、傳奇、筆記、小說等文獻,同樣也未發現“僅”能表“多達”的例子。大概正因如此,《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等大型辭書也未見收錄“僅”有“多達”義。
再次,從詞義引申路徑來看,早期“僅”一般只用做形容詞和副詞,分別表示“少”和“才、只”,如:
(1)序賓以賢。(《詩·大雅·行葦》)毛傳:“蓋僅有存焉。”
(2)今天降禍災于周室,余一人僅能守府。(《國語·周語中》)
例(1)“僅”表示“少”,例(2)表示“只”。由這種表示量少或者程度低的“僅”引申為完全相反的“多達”義,在整個漢語史中都是罕見的。
再者,從原文具體語境來看,對于一場戰爭來說,士卒萬人并不算多。這種“多”的概念實際上是通過后文“巡”能記住所有人的名字來體現的。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此處的“僅”另有他意。
我們發現,古籍中“僅”實際上存在兩個讀音,一個是保留至今的第三聲,如例(2),另一個是第四聲。表示“幾乎、接近”,此義廣泛見諸唐宋文人作品,《漢語大詞典》也記錄此義,如:
(3)自兵興六十余日,戰所殺害,僅十萬人。(《晉書·趙王倫傳》)
(4)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唐·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5)自祖宗以來,所藏祭服,充韌不毀,凡數屋。若以給戰士袍襖,僅可足用也。(宋·沈作喆《寓簡》卷六)
表示“幾乎、接近”的“僅”既可出現在數量詞前表示概數,如例(3)、例(4),也可以出現在非數量詞前,表示接近某種狀態或情況,如例(5)。
這種表示“幾乎、接近”的“僅”在唐五代筆記、小說等口語文獻中也大量存在,如:
(6)歐陽澥者,四門之孫也,薄有辭賦,出入場中僅二十年。(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
(7)俊無名,垂泣曰:“苦心筆硯二十余年,偕計而歷試者亦僅十年,心破魂斷,以望斯舉。今復無名,豈不終無成乎?”(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卷二)
(8)須臾,骨肉皆碎,僅欲成泥。(唐·牛僧孺《玄怪錄》卷二)
(9)僅四更,方不聞其聲。明旦,果大雨。(唐·鄭還古《博異志》)
例(8)中,“欲成泥”是形容“骨肉皆碎”的狀態,“僅”跟數量毫無關系,表示“幾乎、近于”的語義很顯豁。例(9)中“僅”雖位于數字前,但和后面的“明旦”一樣表示一個時間概念,“僅四更”意思是快到四更的時候。
“士卒僅萬人”中的“僅”和“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中的“且”意思相同。均表“近于”,提示后面的數字是概數而非確數。表示概數的“且”也是歷來習見,如:
(10)覆三國之軍,兼二周之地,舉韓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戰國策·齊策三》)
(11)突厥之平,仆射溫彥博請其種落干朔方以實空虛之地,于是入居長安者且萬家。(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上)
(12)辛巳,江南荒疫,人死且半。(清·黃宗羲《熊公雨殷行狀》)
當“僅”位于數詞前,特別是量較大的數詞前時,讀者就有可能把“僅”理解為“多達”,而忽略了古人常常使用讀音的不同來區分詞義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