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班主任組織學生清洗舊課桌,我便想讓學生以此為題材寫篇習作。從女性特有的視角,我想到了一個自以為很不錯的題目:“給課桌‘美容’”。學生勞動結束后,我簡單地講了習作的基本要求,然后將這篇命題作文布置了下去。第二天,收上作文本批閱,發現全班55名學生,有51名學生寫的是規定的作文題目,另外4名學生的題目各不相同,分別是:“給課桌洗澡”“給課桌換衣服”“給課桌刷牙”“大掃除”。這種情況促使我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
新課標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而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低估了學生的能力,自作聰明地代替學生擬題。想想真可怕,這51名學生中不知有多少人的創造性火花沒能被點燃,就因為我為他們提供了開袋即食的熟食,而沒有給他們自主烹調的機會。
比較一下這些作文題目,學生自擬的前三個作文題目有兩個明顯優點:
1.表述事件準確。學生擬的前兩個作文題目比我擬的作文題目更適合寫清洗課桌這件事,表述該內容更準確。清洗課桌,不僅要清洗桌面,還要清洗桌兜甚至桌腳。“洗澡”一般指洗全身,“換衣服”也可以從頭換到腳,都能比較準確地概括洗課桌這件事;而“美容”卻局限于面部,不能準確概括我們對課桌進行全面清洗這件事。
2.接近學生生活。學生每天都要洗澡、刷牙、換衣服,對他們而言,這是多么熟悉的事情啊。況且,清洗課桌不就是給臟兮兮的舊課桌洗個澡嗎?不就是把課桌的臟衣服換下來,換上干凈的新衣服嗎?不就是用特殊牙刷(鋼絲球)給課桌刷牙嗎?而“美容”對學生而言是多么陌生的事啊(即使在城市),怎么可能每個學生都有陪母親去美容的經歷呢?事實證明:寫“給課桌‘美容’”的51名學生中只有3名學生用了“洗面奶、面膜、按摩”等詞語(把洗潔精當做洗面奶,把產生的肥皂泡說成面膜,把擦洗桌面比為面部按摩),其余少數學生在文章開頭結尾點到了“美容”一詞,而大多數學生提都沒提到“美容”,還是在寫大掃除、打掃衛生,對這些作文而言,“給課桌‘美容’”的題目只是頂漂亮的花帽子而已。
經過這番思考,我決定還學生擬題權。在讓學生圍繞“包書皮”這件事寫第二篇習作時,我就向學生大聲宣布:“同學們,今天的作文由你們自主命題,看哪位同學擬的題目有創意,習作寫得有新意……”學生臉上露出了欣喜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