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名教師,我總要時不時地問自己:你的教育生活幸福嗎?
這樣一個樸素而又重要的問題,一定困繞許多像我一樣的叩問者。這樣的問題不容易回答:一方面,每個人都想享受屬于自己的幸福的教育生活;另一方面,我們中的不少人在品味自己的教育生活時,總有一種欲說還休的無奈與憂愁。
教育,是發(fā)展人、成就人的事業(yè)。這樣的事業(yè)的從事者應該具有強烈的幸福感,這是毫無疑問的。可問題偏偏就在于,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并沒有體驗到教育生活帶給自己的幸福,相反,纏繞自己的卻是焦躁不安和無奈痛苦。
如果一個教師長期體驗不到教育生活帶給自己的幸福,那么,總有一天他會被教育生活拖得精疲力竭。到了那個時候,他的腦海中會跳出一個不無悲劇色彩的意象:蠟燭。蠟燭燃盡了自己,帶給別人的光明卻極其有限。
如果我們不能幸福自己的教育生活,那么,我們的教育肯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fā)展人、成就人的教育。
人生也像商業(yè)一樣,有盈利也有虧損。美國哈佛大學“幸福課”的主講人泰勒·本·沙哈爾博士指出:“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于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長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情感破產(chǎn)’。整個社會,也有可能面臨這種問題,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長,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蕭條’。”
今天的人們似乎更樂于將“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享受好生活”這一“四好法則”視作教育的基本追求。這樣的追求,本身無可厚非。那么,找了“好工作”,過上了“好生活”,是否就幸福了呢?
一份權威資料表明:1957年,有52%的英國人感到生活在幸福之中,到了2005年,卻只有36%的英國人感到生活在幸福之中。在這48年間,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三倍。
由此可見,幸福是心靈深處的一種奇妙的感覺,如果你的心靈是安穩(wěn)的、充實的和滿足的,那么,你就是一個幸福者,無論你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還是一個卓有成就的大人物。
教師,作為時代精神的引領者,首先要幸福自己的教育生活,讓自己、讓學生、也讓社會相信,“學校是一個可以得到快樂的地方,學習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唯其如此,教師才能擔負起發(fā)展人、成就人的重任。
如何讓教師幸福自己的教育生活?
對此,也許我們還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在我看來,幸福教育生活的基本指向,至少有以下關鍵詞:
幸福在于“目標”。一個人有了具體的行動目標,開始循著目標前進的征程,這樣的場景是動人的。一個幸福者必須具有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以此為起點,將朝著目標前進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為之付出努力。一個幸福者,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幸福在于“情感”。羅素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是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發(fā)展。”教育是一條滿載以愛為核心的情感的船,如果缺失了情感,教育之船就會失去動力,永遠不可能到達發(fā)展人、成就人的彼岸。情感是教育的靈魂,是師生和諧發(fā)展的基礎。情感的豐富與純凈,是教師體驗教育生活之幸福的必由之路。
幸福在于“智慧”。尼采有云:“智慧的增長可用痛苦的減少來精確衡量。”教育,是一項工程,更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教師用自己的智慧去完成、去實現(xiàn)。一個坐擁教育智慧的教師,往往能以最為精簡的筆墨,畫出最為絢麗的教育長卷。置身絢麗的教育長卷,你不幸福又怎么可能呢?
幸福在于“痛苦”。這樣的說法看似矛盾,其實不然。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教育生活同樣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痛苦是幸福的基石,是另一種形態(tài)的幸福。面對痛苦,我們要讓它成為教育生活的“小插曲”而不是樂章的全部;離開了痛苦的小插曲,教育的樂章可能平鋪直敘,缺少靈動。痛苦能告訴我們什么是幸福,能讓人成長和飛躍,兩者互為觀照、相輔相成。
幸福在“細節(jié)”。我們的教育生活,是由一個個看似平常、實蘊深意的細節(jié)組合而成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可能就是一出話劇,關鍵在于教師怎么導戲、學生怎么表演。自古有云:“于細微處見精神。”教育的精妙在于細節(jié),教育的幸福在于細節(jié)。
幸福在“效率”。教育生活的幸福與否,可以用這樣的“性價比”來衡量:單位時間內所收獲的教育效果。追求高效,已經(jīng)成為了信息社會的重要特征。只有高效的教育,才能適應時代的高速發(fā)展,才能讓人體驗深蘊其中的幸福。一個高效率的教師,才有可能是一個幸福者。
人的發(fā)展與完善的過程,是一個積攢幸福的過程。教師的教育生活,應該始終縈繞著幸福。真心付出,精心踐行,用心體驗,幸福就在你的手中!
(作者單位:江蘇吳江市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