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教育神話
■ 許錫良
新課程改革,究竟要改什么?當然可以說出一大堆來。但是,最要緊的就是那種教育神話要徹底打破。任何教育典型、榜樣,都是值得懷疑的。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提,就是要把教育質量的評判權從政府手中回歸社會,且社會須由封閉式走向開放式,由集權到人性化。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即使存在著競爭,也是在教育回歸人性上的競爭,而且是教育生態平衡下的競爭。評估以人為本,教育的目的是促成人的本性成長,而不是所有人都來適應一種教育模式,更不是運用政府權力操作,打造窗口學校,形成典型的模式。教育是附庸政府還是回歸社會、回歸人性,是兩種不同教育的界線。
我們也可以看到,凡是實現了法治人性化社會的教育,他們沒有任何教育神話。即使他們偶爾也有公開課,但那是供互相觀摩學習之用的,決不會用來比賽,更不會因此創造教育神話。教育這種東西并不是純粹客觀的,任何教育之外的因素的滲入,都會打破這種教育生態的平衡。有無關的人進入課堂,學生的心態就會隨之改變。頻繁的公開課,特別是公開課比賽,最終只會讓教育成為變把戲或者一場可供觀賞的戲。教育一旦成為戲法,那么教育最核心的價值——追求真實的理念必然遭到破壞。教育一旦成為教育孩子造假的戲法,那么,這就是反教育行為。每個教育神話后面,都是一種教育罪惡。
教育神話后面是一種人性缺乏、邏輯缺乏、科學精神缺乏的綜合癥。教育其實是很平凡的工作,在改變教育思路與教育理念的情況下,大家所做的工作都大同小異。一所好學校,更多的時候只是要提供一個優美的校園環境,提供一種良好的人際氛圍與心理環境,提供一個豐富的學習平臺,就足夠了,剩下的工作,更多的時候只是需要時間,需要對生命的耐心等待,需要寬容與仁愛,需要及時的平凡的甚至是極瑣碎的點滴幫助,如此而已。這些工作,都不可能有什么懸念,不需要你站在懸崖上高歌,不需要你跪著教書,也不需要你病臥床上一邊輸液,一邊給學生批改作業,更不需要你累得暈倒在講臺上。健康、陽光、快樂、仁愛與寬厚才是最好的教育形象。這只是一個正常人健康的常態生活。
當然,教育也是非常辛苦的,需要耐心細致的工作。但是,這絕對不是因為題海戰術,不是因為執行嚴格的學校紀律,更不是因為連夜造假帶來的苦與累。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仍然是追求以真為基礎的善與美。生命的幼苗需要細心呵護,孩子成長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每個做教育工作的人都要在孩子的生命面前保持敬畏之心,要有足夠的謙卑,要承認自己的教育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是非常有限的,你所有能夠做的工作只是為孩子提供一點點幫助,除此之外不摧殘兒童生命中的本色,就是良好的教育了。
任何教育神話都經不起理性的分析、實地的考察與邏輯的推理。如果不信,你給我一個教育神話,我只需要用我的常識、理性及最樸素的求真態度,就能夠讓這個教育神話的美麗肥皂泡徹底地破滅。
寫到這里,我又想起我的朋友劉鐵芳先生幾年前在其教育隨筆《守望教育》里的一篇文章——《關于教育:可說的與不可說的》中寫過的一段話,我覺得值得每一個迷信教育神話的教師反復咀嚼:“歷史上我們付出的代價已經不小,今天,我們應該能學會更多一份清明的理智和一種冷靜的心態了。如此說來,凡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方案、謀略說得天花亂墜者,皆不可信;凡動輒言稱‘學習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動輒宣傳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奧義說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發展說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那言稱教育改革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者,也許乃是因為他們自己就是改革利益的最大受益者。”
(博客地址:http://blog.cersp.com/57248.aspx 子實的教育世界)
社會,求你救救孩子們的善良
■ 陳曉華
今天星子的錢被騙了。
星子被騙的錢不多,回家想想不對,可能遭遇騙子,心里很不舒服,沒敢告訴父母,打電話和我訴說,我只好安慰她,你做得對,錯不在你而在騙子,以后要注意,要學會保護自己,防人之心不可無。她說自己很難過,難過的不是那些錢,難過的是自己被那個女的騙了,她說自己在遭遇她的糾纏的時候,本來想走,但是又很想幫她,心里一直在斗爭。星子還在心里和自己打賭,相信這個社會不會每個人都是壞人,于是最后冒著被騙的風險決定幫她。當感覺自己確實是被騙的時候,星子心里很是失落,也很難受,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一傻瓜的同時,也對自己的善良表示懷疑……
學校的教育,要求孩子們心存美好,要關心他人。陶行知先生早年就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這些被騙的學生,他們相信社會好人多,他們愿意幫助有困難的人,他們寧愿冒著被騙的風險,解囊相助,可實際情況卻是:學生的善良和美好,在騙子看來卻是十足的傻瓜。他們經歷幾次這樣的騙局,將來走向社會,會用怎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社會?還敢以真誠和善意面對這個曾經欺騙和愚弄過自己的社會嗎?
作為教育者,很難面對這種尷尬。是鼓勵學生的這種善行,還是教育他們對社會多一個心眼?是批評他們的單純還是鼓勵他們戴有色眼鏡去觀看這個社會?我們常常把他們關在溫室里,享受校園的純凈,構筑著美麗的烏托邦,當他們走向社會,如何適應社會的大環境,難道非要他們在社會的熔爐里經受幾次鍛壓,接受幾次殘酷的洗禮?然后在社會的丑陋現實中驀然醒悟,那么我們的教育還有意義嗎?
大環境如此,讓教育和教育者孤軍奮戰,唱著教育美麗的空城計。你唱的是崇高是愛國是民族是人類,報紙媒體網絡唱的是腐敗是謀殺是坑蒙拐騙;教育講的是信用是真誠是和諧是美好,社會上見到的卻是欺騙是殘酷是黑暗是丑陋。
面對這些,作為教育者,我感到悲哀和無助,只能祈求社會,救救我們的孩子,救救他們的善良!
(博客地址: http://yczxcxh.blog.163.com桃李守望者-yc紅袖-網易博客)
班級文化建設系列七:
水邊的智慧
■ 李俊興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從“智”的構造來看,“智”就是“知道日子”,明白時間的珍貴,明白時間會帶來變化。智者樂水,水給他們生存的智慧與啟發。
廣東是一個水系特別發達的省份,蛛網一般的河流分布其中,讓北方人艷羨不已。這樣發達的水系自然也影響到廣東人的性格,在國人眼中廣東人勤勞、能吃苦,他們懂得水滴石穿的道理,明白迂回制勝的奧妙,很難說這種性格跟迂回百折的河流沒有關系。
水從來的地方來,又奔去的地方去,如此反復,這就是輪回。
今天你跟一個人吵架了,氣出了,心情也舒暢了。但隨之而來的還有未知的“下回分解”,你怎么知道別人會受得了你的氣?你知不知道別人也可能會找個時間再反戈一擊讓你受受氣?如此反復,冤冤相報何時了?
經常有學生會說:“老師,語文要考的東西太多太雜了,漫無邊際。”我不反駁,反而會說:“你看出了語文如浩瀚的大海,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特點。”但大海都是由涓涓細流匯聚而成的。我們學語文,也應該不擇細流,重視積累才可能達到最佳效果。大部分同學都有個共識:學習越好的同學,他的學習方法可能越簡單越笨——記,背,積累。事實上,沒有哪個人天生就學富五車。所有學識淵博的人都是通過勤奮閱讀,一點點的積累而成。只要上過中學的人,都能背出“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的名句,但真正去深思過的又有幾個人呢?
我要求學生每次回答完問題后,要說“我回答完了”;我要求學生每次聽到別人不論精彩與否的發言,一定要鼓掌;我要求學生在接過老師遞來的獎狀時,要雙手去接要知道回禮;我要求學生碰到自己認識的老師時不要僅僅叫老師,要叫“*老師”;我要求學生在分配勞動任務時,要照顧女生和個子小的同學;我要求學生在課下問完老師問題后,記得說聲“謝謝”;我甚至告訴他們跟長輩出去吃飯,在碰杯的時候,自己的杯子一定要低于長輩的杯子……其實很多學生不明白老師為什么要讓他注意這些細節。我擔心等他們明白過來后,可能就錯過了最好的受教育時機。
規則是前人定的,是社會約定俗成,我很難跟學生解釋每個細節的真正用意。有靈性的水懂得遵守規則,明白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懂得讓規則為自己所用。理想的做法應該是先遵守前人制定的規則,等時機成熟再創造自己的規則吧。
偉大哲學家奧修說過:人的一生是發現自己的一生。
讓水邊的居民去讀懂水,去發現自己吧。
(博客地址:http://1977ljx.blogcn.com 麻雀東南飛-life in blogcn)
本欄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