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教育改革,未觸及體制深層
如果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算起,我國教育改革已經走過整整30年歷程。但如何評價這不算漫長也不算短暫的教育改革過程卻很難。對此,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王曉輝發文(《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認為,也許,狄更斯的一句名言“這是最佳的時刻,這是最壞的時刻”可以作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注腳。
最佳時刻:義務教育在部分貧困地區實現“兩免一補”,全部免費可望在未來幾年在全國實現;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突破24%,實現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跨越。最壞時刻:轟轟烈烈的素質教育,反而使學生負擔愈加沉重;教育亂收費使家長苦不堪言,教育被輿論認為是最腐敗的領域之一。
縱觀我國30年教育改革,幾乎還沒有觸及體制的深層。一部分改革是原來制度的重建,如恢復高考;一部分改革是頭痛醫頭式的權宜之計,如取消擇校;一部分改革是對西方模式的簡單模仿,如創一流大學。真正的教育改革不僅要有體制創新,更應經受歷史檢驗,如美國的研究型大學、法國的大學校。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在知識社會的背景中,則需要新的教育改革模式,即以教育治理的新理念實施教育改革。中國教育改革正處于繼續發展的關鍵時刻,而關鍵之關鍵則是,要建立新的教育改革決策機制、教育管理協商機制、教育政策保障機制和教育系統監測機制。
糊涂話題:中國的師生關系
在中國談師生關系,是一個糊涂的話題,不說還好,一說就亂,因為大家心目中的師生,大抵不是一回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在《南方周末》發文說,有些人幻想著回到古代,重建“師徒”關系。(因為現在的)老師對學生的關心不多,可老師的架子不小,一擺就像皇帝或者老子;還有些人遵循西方式的不相干主義,上完課走人,學生是誰,想要什么,全然沒有干系。有個高校里的經典笑話,說是某導師在一次學術會上認識一個學生,發現他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還特別乖巧。于是建議說“你報考我的博士吧”!不曾想該學生回答:“我就是您的博士生呀!”其實,這不是笑話,而是實情。當然,如果師生關系特別商業化和功利化的,老師則對學生特別巴結,比如高校辦的各種掙錢的班,比如高官來讀博士等等?!?/p>
眼下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本科評估,……其導向,一方面是工具主義,鼓勵教師做工具,不僅中小學力行灌輸,連大學本科甚至研究生博士階段的教育都中學化,或者叫灌輸化,把導師的自主性降低到最低點;一方面則是老板主義,鼓勵導師當老板,學生給導師打工,導師給學生發工資,不僅理工科如此,人文社科也如此。前一種模式,師生是灌輸的漏斗和瓶子之間的關系,后者則是老板和打工仔的關系。真正能讓學生尊敬的,教師的學問和責任心,在這兩種關系里基本上是沒有的,好像也不需要。
學校學“十七大”如何把握“三進”
學校學習十七大精神要做到“三進”——進教材,進課堂,進腦子。具體怎么進行?劉義忠在《人民網·教育論壇》表示,“三進”尤其是要“進腦子”,就是學習要落到實處,不能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不能搞花架子、搞一陣風。要真心實意地學習,聯系學校教育實際,聯系教師和學生的實際,講究實際效果。
“進教材”不是推銷書籍,要求學生人手一冊,搞“十七大經濟”,從中大撈一把;不可按照老慣例,將有關內容列入測驗、考試項目。我以為在中小學,只要教師有教材就行,十七大精神由教師宣講,學生聽,不需要做筆記,讓學生輕松地學習,不要形成新的負擔?!斑M課堂”不是搞花架子,要求各科教師在所有的課上都講;不可按老套路,搞什么培訓班,或舉辦公開課、觀摩課等,影響學校的正常秩序。而應該以政治思想課、思想品德課及班會、團隊會為主,進行適合學生特點的生動活潑的教育,讓學生喜聞樂見,了解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科學發展觀等,有真情實感。“進腦子”不是使出一些絕招來出考試題目,讓學生死記硬背條文概念,用考分進行評估。教育部門應該嚴格規定和作出細致具體的安排,不得進行考試,不得用分數來衡量學習好壞,不得搞死記硬背,而要密切聯系學校和學生的實際。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思考,落實到行動中,這樣才能談得上深入。
根據學生的實際,大學生可以自學和自由討論,中小學生則主要是聽輔導報告和參觀訪問,內容淺顯易懂,形式活潑多樣,豐富多彩。貫徹十七大精神要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主要是讓學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懂得新精神和道理,學會做人,緊跟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的黨中央,為建設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勤奮學習,練好本領。
(文輯)
本欄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