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在大家的忙碌中已悄然過去幾年了,今天,我們來談當年新課改的啟動和強力推進,已經沒有了當初的亢奮與激動。
我手里的蘇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七~九年級《語文》,可能不是最新的修改之后的教科書,但是,通過對教材目錄、對教材里的課文以及相關的其他內容的閱讀,逐步得到以下印象。
一、編排體例靈活多變
如單元數量不強求統一。六本教材,每一冊的單元數沒有統一,多數是每學期六個單元,但是九年級就不同,既有七個單元的,也有五個單元的。還有,各單元課文數量多少不一。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5課,其余的5個單元則為4課。八年級則每單元均為5課。到九年級上冊則每單元有4課有5課也有6課的。
二、大膽跟進課程標準
教材的教學元素構成豐富多樣:每一單元有單元序列,有單元主題式名稱,有閱讀課文,有誦讀欣賞,有寫作,有語文實踐活動,間或有的單元還有口語交際,有名著推薦與閱讀,有專題。
每冊教材后面有附錄三個,包括應用文示例,或名家書法鑒賞或語法或修辭簡表等。
強調學生的自學、合作學習和探究,在課文后面的練習中,語言方面的學習練習少,但是對學生的探究方面的設計比較多。如七年級下冊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提出了6個問題,用以啟發學生探究:如果你是魯迅的同學,在那種情況下最喜歡做哪些事?為什么?長媽媽的故事有怎樣的情趣?壽先生是怎樣的一位老師?三味書屋的教學方法怎樣?魯迅希望有什么樣的兒童教育?在文句理解上又提出幾個問題:句中的“于是”表示上當嗎?為什么?“才”“就”表示懂得道理從此認真學習了嗎?把兩處文句聯系起來,你看到了什么?
在附錄以外基本上沒有語言學習方面的知識。
三、不斷啟用新鮮課文
教材七年級上冊一開始的三個單元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除每單元里的一課古文或《社戲》類名篇外,幾乎都是新選用的課文。
除繼續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在過去時代表現革命主義、英雄主義的課文,如《革命烈士詩二首》《周總理你在哪里》《巍巍中山陵》《老山界》《白楊禮贊》《紀念白求恩》《有的人》《陳毅市長》《愚公移山》,這些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再繼續使用的帶有厚重的階級斗爭時代烙印的課文外,還大膽選用了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作家,如趙麗宏、高曉聲、賈平凹、王安憶等的作品,還舉不避諱地將江蘇教育出版社副社長的散文列入教科書,特別是大膽邀請教材審查委員于漪老師約寫《往事依依》,開創了教材編寫的先河。還專門設置了師生自由推薦課文的內容,以讓更多的師生喜歡的文章進入課堂。
以上是我對蘇教版教材的一些印象。靜下來仔細一想,作為基礎教育的教科書,似乎需要調整的地方也是很多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的性質認識還有待于商榷
編者反復在“致同學”等文字中體現的東西,只突出了語文的美,學習語文的快樂與享受,而對學習語文也需要“認真扎實”等方面強調不夠,不斷強化要求學生要創造自己的學法,要自由的學習,而忽略了語言學習也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也是有許多語言學習、語文學習的共性的方法的。
對初中語文學習的基礎性認識不足,一味強調個性自由,而不注意學生語文學習的共性與基礎。如沒有多少知識性的學習要求,基礎性的學習要求。教科書的第一冊第一單元就是“走進文學”,給學生的印象似乎初中語文就是文學教育,這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理解應該是不合適的,容易導致對語文使用能力的忽略,對學習和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忽略。
二、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硬性要求落實得不好
課程標準關于課外讀物提出了詩歌散文長篇小說類14部作品,人民教育社版的介紹了10本(一共介紹了18部),蘇教版對名著的閱讀指導則只介紹了5部(一共6部)。對名著的閱讀指導,二者的差異是明顯的。
課程標準要求背誦的古詩文一共是50篇,其中古文20篇,古詩詞30篇。人民教育社版的將古文完全編入正式的課文,而古詩詞則進課文19篇,其余11篇進入課外背誦的范圍。江蘇版的則古文進入課文18篇,進入誦讀1篇,居然漏掉了1篇;古詩詞正式進入課文教學的7篇,進入誦讀的22篇,漏掉的有4篇。
再看一下兩個版本在重要性上的處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前兩冊是每單元安排一篇文言文或古詩詞教學的課文,第三冊開始,每冊集中安排兩個單元共10課的古詩文教學的課文,每冊后面還有課外古詩詞背誦10篇,一共60篇,六本書合計安排了古文學習48篇,古詩詞90篇,其中課內30篇,課外60篇。江蘇的六本書一共安排了古文學習35篇,其中課內31篇,課外4篇,古詩詞51篇,其中課內11篇,課外40篇。
最后看看兩個版本在時間上的分布。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文48篇,七年級13篇,八年級18篇,九年級17篇;古詩詞課內的30篇分布在七年級6篇,八年級17篇,九年級7篇。江蘇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課內31篇,分布在七年級3篇,八年級10篇,九年級18篇,課外的4篇,七年級八年級各2篇。
從以上的數據羅列可以看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名著推介是比較豐富的,在古詩文的處理上是比較重視的,給足了數量,在課內使用了很大的精力,而且七年級把古文學習的難點分散到各個單元,八、九年級則集中起來進行學習,這有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積累。江蘇教育出版社的名著推薦則顯得數量太少,古詩文教學也似乎呈現得數量不足,且又集中在最后一個學年,這對于初三學生的學習是過分集中了大量需要背誦的古詩文教學難點。
三、單元編排的邏輯性有待提高
以單元為單位組織語文教材,在我國已經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了,故很難有太大的突破。蘇教版則在單元內容的選擇以及單元命名上動腦筋,的確能夠吸引人的視線。但是,其間的名稱以及單元內容的編排,似乎問題不少。
首先是單元名稱在邏輯內容上的不統一。有的是人文主題,如“親近文學”“至愛親情”等;有的是文章體裁,如“小說之林”“精彩演講”;有的是客觀內容,如“建筑藝術”“信息傳播”;有的指內容領域,如“民俗風情”“人物風采”;有的又是表述或表達方式,如“事理說明”“詠物抒懷”。
其次是前四冊與后兩冊的單元名稱的表述不一致。前四冊是四字詞組,后兩冊則比較亂,有的單元有兩個名稱,有的只有一個;有的表述簡潔,而有的羅嗦;有的典雅,而有的過分口語化。
最主要的問題是這些單元內容的排序,似乎沒有什么一定之規、一定之矩,隨意性比較強,想到哪里就安排到哪里。如比較抽象的非物質化的“民俗風情”,為什么要安排在比較直觀的“動物世界”之前呢?如“讀書動筆”是不是就應該在“品味欣賞”之后呢?“捕捉信息”為什么不安排到前面呢?三年的語文學習,為什么最后才來“學會讀書”?這些方法難還是易,為什么不穿插在七年級的課文學習之中?學習方法可以代替學習本身嗎?
在這些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書——初中課標語文就明顯合理得多,36個單元內容以及相應的綜合性學習,除八年級上冊的綜合性學習《蓮文化的魅力》外,其他的單元內容以及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安排,都比較符合學生年齡成長和語文學習的發展規律。
四、綜合性學習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內容
綜合性學習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語文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在推進語文課程改革中起到了積極作用,深受師生的歡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語文課標教材中的“我愛我家”“漫游語文世界”“世界何時鑄劍為犁”“背起行囊走四方”“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歲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在很多學生的心靈深處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記。
江蘇教育出版社的課標初中語文教科書,對新課標提出的綜合性學習也非常重視。教材設計的活動方式多,數量多。這些內容在前四冊稱為“語文實踐活動”,后兩冊稱為“綜合學習與探究”,六本書中還間有“專題”。但是,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課標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36個單元內容相比,蘇教版則顯得涉及的內容領域太少,大多數活動名稱只涉及到了活動的地點及方式。如“走進圖書館”“網上讀寫與交流”“集體視聽”“劇本”“速讀”“系統思想與統籌方法”等。這樣的題目,難以給學生留下直觀的深刻的印象,也難以從題目名稱上讓他們喜歡熱愛。
五、寫作教學用“細針密線”的方法來構建是脫離實際的
當前中小學的學生,尤其是初中學生寫作中的問題不少,如何進行初中寫作教學?對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課標語文采用的方法是,根據所參與的綜合性學習來進行“有米下鍋”的寫作教學,較好地解決了作文沒有寫作內容的根本問題。當然,寫作的大的指導計劃還是需要的,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課標語文教材的最大缺憾。
但是,江蘇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則完全按照已經被十年二十年前的寫作教學證明行不通的經院派的路在走。依然是在用寫作技法來覆蓋和替代寫作實踐的指導與教學。請看教材編者為寫作教學設計的諸多教學點。(選列)
七上:一、有感而發二、說真話抒真情三、從生活中找米四、觀察和描寫景物的特點
七下:一、觀察人物特點寫出人物個性二、記事寫人線索清楚三、觀察和描寫事物的特點 四、抓住特點介紹動物五、寫消息
八上:一、寫清楚一件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二、有詳有略詳略得當三、合理安排文章的結構 四、寫參觀游記的文章五、記敘中結合抒情和議論
八下:一、運用聯想豐富寫作內容二、寫簡單的議論文三、寫簡單的說明文四、寫人記事突出中心
九上:四、 修改訓練:結構的調整
九下:四、 修改訓練:文章的綜合修改
這些寫作知識,多數是從文章學,甚至是從文章閱讀學的角度分析得來的內容,而不是從寫作心理,不是從寫作心路歷程得來的,因此,這些知識對多數學生都是蒼白的無效的。再加上,這些寫作知識的布點,也缺少與單元課文、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與實踐的內容結合起來,就更加難以在初中學生的寫作實踐中發生指導作用。
六、對語文基礎的教學缺乏恒定的一貫的認識
初中是基礎教育的關鍵時期,語文基礎和語文知識對初中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這一關鍵時期產生了缺失和錯誤,它很可能會伴隨著孩子一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每一課后面都有“讀一讀、寫一寫”,用以加強語文基礎的夯實教育,而且采用練習中分散,隨問題隨文章講解一些修辭知識。所不夠的是實用的語言知識的講解還明顯不足。
江蘇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則完全沒有一個對語文基礎的恒定認識,誤以為學生只要有了所謂空穴來風式的創新能力,就自然有了提供創新的一切基礎和一切語文知識。因此,在前三冊語文書里沒有對字詞的要求,到了“八下”才開始在附錄中集中編排該冊的《詞語表》,表里收集詞語818個,約2300字。最多的一篇課文收集了55個詞語,而很多字詞是沒有必要集中進入詞語表的。如“凡、幾、名、角、昏、多、當、牛馬、下場、女士、大名、哄堂、回音、才華、心底無私天地寬”等,包括小學早就已經學過的、已經超出詞語范圍的、不常用的等等都重新收集進詞語表,嚴重增加了學生的字詞集中學習的負擔,而且這樣的方法也很難收到如分散學習那樣的扎實效果。
另外,附錄中的應用文示例也存在脫離實際的傾向。它看起來是非常重視語文的實用能力的培養,而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所附的示例樣式太多(達到了24種),且其中的絕大多數已經隨著社會發展、時代變遷,早已與絕大多數人沒有任何來往,屬處于死亡狀態的內容了。就是一些通訊簡報、會議記錄之類的,也在社會分工越來越專門化的影響下,一天天遠離我們的初中學生了。
出現上述問題,主要原因在于該教材編寫缺少實踐積累和經驗積淀,缺少量足質優的專業及專職的學科編輯人員,缺少嚴肅教材編寫的足夠時間與財力,當然,也缺少對語文學科教育的基礎性研究,等等。
毋庸置疑,教材編寫是一件費力難討好的事情,尤其在社會轉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時期。編出這樣的教材的確很不容易,但是,作為教材的嚴肅性,不應該因此而降低要求。我在粗讀的匆忙之中得到以上的粗略印象,并將其說出來,是為了蘇教版初中語文課標教材能夠在修訂的時候得到修改提高,提高教科書的編寫水平和質量。
(作者單位:深圳市南山區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