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認為,“一個壞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學習是復雜的思維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積極創造條件,巧妙搭“橋”,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新課導入——搭好興趣之橋
精彩而藝術的導入,往往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為興奮,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課的導入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要激趣激疑,激活學生的“動情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可根據不同情況、不同的內容選擇問題型、娛樂型、直觀型、實驗型和說課型等開課方式導入新課,做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為傳授新知識掃清心理障礙。
如學習“花的結構和花序”一節內容,教師提出遞進式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激起學習興趣。提問:“綠色開花植物有哪些器官?其中生殖器官是哪些?花、果實、種子是怎樣發育而來的?”學生回答“花是由花芽或混合芽發育而來的”之后,教師接著問:“那么果實和種子又是怎樣形成的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艷麗的鮮花誰不愛?教師講述,果實和種子的形成與花的結構密切相關,學生必然心切,急待步入花的海洋去了解花的結構,探索開花后能結出果實和種子的奧秘。這樣,學生去解剖、觀察桃花,理解花的結構和功能是如何相適應的,學習效果甚佳。
教導設疑——搭好思維之橋
課堂中精巧的設疑,恰似“引車入軌”。“學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在生物教學中巧妙地設疑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思維能力。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設疑,為學生創造條件,使他們在主動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培養研究自然所需的探索能力,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例如在“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關系”的教學中,教師逐一提出問題:(1)有人認為,動物的呼吸是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呼吸是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氣,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2)有人說,植物在白天只進行光合作用,晚上才進行呼吸作用,對嗎?為什么?(3)植物白天也進行呼吸作用,那為什么白天呼吸作用顯示不出來呢?(4)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這樣利用矛盾現象提出問題,能拓寬思路,引起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其好奇心。
直觀教學——搭好感性理性之橋
有些生物學理論知識很抽象,需要借助有關教具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教育的直觀性原則告訴我們,通過實物、模型、形象語言等手段,可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為學生的智力發展和掌握理性知識創造條件。在引導學生自學的教學中,除了要充分利用掛圖、模型等特定的教具外,還要善于聯系生產生活實際,發現和利用身邊的教具。如《人類的神經調節》一課,只在“條件反射的建立”上放教學錄像帶,讓學生真正理解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的區別和聯系就夠了;根據不同課型選擇多媒體,如“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的新授課,因草履蟲的身體微小,肉眼難以觀察清楚,在教學中配以模型,以CAI軟件演示其內部就有利于學生掌握其內部結構,形成深刻的印象。
情感升華——搭好感情之橋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是人的一種特有的高級的需要。對于學生的學習,尤其是生物學習,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一方面,情感是學生智力及非智力發展的原動力,另一方面,情感又是生物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如在講環節動物時,我先說出一個謎語:“身體細長兩頭尖,愛吃泥來土里鉆,身體軟來能松土,農業豐收作貢獻。”一般學生很快能猜出是蚯蚓,然后,我從該謎語謎面引出蚯蚓的習性、形態結構、與人類的關系等,使學生聽了既感到情趣盎然,又加深了理解和記憶。又如用擬人手法比喻有關教學內容,在講課時用“犧牲”代替“死亡”,用“丘比特之箭”比喻花粉,以“愛情的結晶”比喻種子,用“死不瞑目”來描述魚無眼瞼的特征等等。這無疑會促進形成情知交融的教學氣氛。
生物課堂教學只有擺脫枯燥單純的傳授知識的方式,處處追求創新與藝術,我們的生物課堂教學才能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與青春的魅力。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平沙二中)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