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是一門讓學生學習道德知識,培養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的學科,它作為小學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擔負著培養學生道德觀念,指導學生道德行為的最根本的任務。宋代儒學大師朱熹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導行作為思品教學的基本環節,直接指向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德育目標。能否使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并使之科學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因而,導行成為思品教學的重中之重。
那么,怎樣使導行環節充分發揮作用,使知與行真正統一起來,避免口號式、標簽式的“空對空”的現象呢?
明理導行
“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導行的堅實基礎。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識,形成道德觀念,明確行為方向,達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從而利于指導行為實踐。如教學《學好各門功課》,通過學習課文,學生明白蘇步青爺爺之所以知識淵博,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為他小時候學習不偏科,能注意各門功課之間的聯系,為以后進行數學研究打下了扎實的文化基礎。并且讓學生反過來想一想,如果蘇步青小時侯只鉆研自己愛好的數學的話,他會有今天的成就嗎?為什么?通過正反對比,學生切實認識到偏科的危害,體會到學好各門功課的重要性。這樣就為學生的行為實踐指明了方向,再結合課后練習具體導行,真正把指導行為實踐落到實處。
以情促行
《新課標》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情境體驗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接受不同信息的刺激,形成一定的心理反應,并以原有經驗為基礎,進行自主判斷,自主選擇,逐步提升道德境界,形成正確的行為動向,為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
育情型課文其情境體驗教學過程結構為:“感知——訓練——反饋——延伸”,其中訓練是設計活動體驗、指導行為的方式;反饋是設計活動體驗,提供行為范例,體會情感內化;延伸是在課內訓練基礎上的課外實踐。由此可見,情境體驗的目的是以情促練,以情促行。如在教學《彼此尊重才能贏得尊重》一課時,我采用了活動《盲行游戲》,讓一個同學扮演“盲人”,另一人為盲人的“拐杖”。“拐杖”用絲巾把“盲人”的眼睛蒙住,讓其在原地轉三圈,然后由“拐杖”帶領他穿越有障礙的路線。“拐杖”不可以說話,只可用肢體語言給對方暗示,完成后交換角色。通過這種活動的體驗,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一個殘疾人在生活中的千辛萬苦,及別人對他的態度,從而了解到一個人的自尊與尊重他人的相互關系,同時也有了新的體驗和感悟。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內容,創造一種情景和意境,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觸景生情,并配之以形象生動的語言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通過語言、場景的真實體驗從而掌握思品課的一些基本道理,達到易懂、易記、易運用的教學效果。
以行礪行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因為它符合兒童的天性,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思品教學的目的是內化為道德認識,外化為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從根本上講,它帶有很強的實踐性,踐行是思品課的突出特征。即如何把道德判斷能力和知識轉化為行為,這就要求教師在思品課教學中加強操作訓練,培養學生的行為實踐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活動實踐訓練的結構一般為:示范模仿——變式練習——實際操作。同時對行為操作中反映出來的心理障礙加以疏導,使他們心情舒暢地、充滿信心地選擇并堅持正確行為。
如教《做事要有始有終》一文后,教師根據課堂上提出的要求,一下課就檢查學生是否把本節課的課本放入書包,對下節課的學習用品是否作了準備。有的教師是將內容相似、要求相同的幾篇課文綜合之后,對其中共同的行為規范進行操練。如教學《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愛惜糧食》等課文后,根據學生自理生活能力差的實際,組織一節“日常用餐禮儀”的行為操練課。
還有課外間接操練,主要是將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行為要求的具體內容制成卡片,發給科任教師和家長,定期請科任老師和家長填寫。如孝敬禮儀常規和行為規范達標評定,都可以與班主任和學生家長取得聯系,爭取班主任與家長的配合,充分發揮導行的課外延伸及教學的綜合效能,促使學生產生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規范自己行為的自覺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應該盡可能地培養有崇高道德愿望和個人對道德理想的想往而產生的道德行為——這是少年教育的金科玉律”。導行具有啟智明理、育情磨意、礪行成習之功能。因此,作為思品教師務必重視導行藝術的研究與導行藝術水平的提高,以適應課改的要求和時代發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平沙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