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先請看一案例:
一個特級教師應邀到一所鄉村小學上公開課。學校里的老師都沒見識過特級教師。有的不以為然,有的認為憑關系混的,有的說是靠年齡熬的。特級教師來了,誰也沒有料到竟是一位十分年輕美麗的女性。她說,上課時她將隨便走進一間教室。結果她進了全校聞名的后進班。
鈴響后,聽課教師都進了教室。講臺上散落著亂七八糟的粉筆,桌面上鋪一層白乎乎的粉筆灰。特級教師巡視一周后,迅速收拾好桌上散亂的粉筆,然后走下講臺,轉過身去,面對黑板,輕輕吹去了桌上的粉筆灰。片刻的鴉雀無聲后,教室里響起了一片掌聲。所有的老師學生用掌聲給她的開場白打了最高分。
講課的途中她出了幾道題讓學生做,過后她又講了這幾道題的做法。講完后,她說了一句: “請做對的同學揚一揚眉毛,暫時沒有做對的同學笑一笑。”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應反思些什么呢?
l. 品味她的良言
授課過程中,除了講解之外,她主要只說了一句話。讓我們想象一下:一位平易近人的女教師,柔聲說“請做對的同學揚一揚眉毛,暫時沒有做對的同學笑一笑。”學生聽了是什么感覺?如同寒冬靠著火爐——溫暖;如同酷暑吃冰激凌——清新。她的話中有話:做對的同學,你就該揚眉吐氣,因為你取得了成功。成功了,你就應該適當表達你的快樂心情;沒有做對的呢?一次沒有做對,算什么?多次做錯,又算什么?只要你能站起來,你能笑對人生,你就是好漢。海明威說,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垮。有了高昂的斗志和良好的心態,還怕學不好嗎?思索至此,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老師前瞻的目光、睿智的思想、動聽的語言。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老師的事業如一首詩,如詩的事業當然需要詩一般的語言來“描繪”。語言美是對老師的一個基本要求。美的語言不但可以更好地傳授學業,而且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學生的心靈。誰不希望被身邊的人稱贊?誰不希望被旁人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與重要性?誰不希望在受挫的時候,得到鼓勵和安慰?既然“惡語一句六月寒”,那么我們教師為何不多說說讓學生如感“三冬暖”的“良言”呢?
2. 咀嚼她的新理念
特級教師往往立足點很高,然而他們的切入點又很低,低得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但又往往被我們忽視。她把她的關愛外化為日常的一言一行,在舉手投足間彰顯人格魅力。在她溫情的關注下,學生愿意學;在她始終如一的鼓勵下,學生樂意學。她特別懂得保護學生脆弱的尊嚴和那顆有時不太強烈的進取心。她目注全體,心中有人:既著眼現在,又遙想未來;既教書,傳授學識,更育人,培養健康人格和良好心態。在她精心的呵護下,即使是孱弱的小苗也終究會長成參天大樹。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一切教學教育活動都要以人的發展為宗旨。那么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本著“一切為了學生主動發展”的原則,“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不僅強調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而且還強調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再不能像以前一樣:只顧眼前,不管今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重知識智能,輕情感態度;重結果,輕過程;重“紙上談兵”,輕“親手實踐”……而應該要目注全體,心懷久遠,將“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綜合起來考慮,不可偏廢一方。誠如此,則學生幸甚,教育幸甚,國家幸甚!
我們再來品讀一下她的教育細節。
面對講臺上的粉筆灰,老師怎樣處置?有些性急的老師勃然大怒:“今天的值日生怎么當的?”甚至不惜犧牲寶貴的教學時間,讓值日生清理干凈再上課;見得更多的是,有的任課老師礙于眾多領導、老師聽課,親自動手——干脆掄起信手拈來的“芭蕉扇”——備課筆記或課本,胡亂拍打一通,騰起的粉筆灰弄得靠近講臺的同學忍氣吞聲,“遮掩”不及。而這位女教師則是“轉過身去,面對黑板”,“輕輕”吹去了桌上的粉筆灰。一舉手、一頓足,都詮釋著對學生的關愛和“心中有他人”的人格魅力,讓大家對其著實肅然起敬。
曾記得在我們的母校聽的一次報告會,安排在畢業前夕——我們這些恢復高考制度后的首屆師大學生已完成規定的學業,即將步入中學講臺。學校邀請了從事學生心理研究工作的盧老師來給大家作報告。離約定時間還有20分鐘,年邁的盧老師就趕到了階梯教室。
階梯教室座無虛席——大家都到齊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后,盧老師的報告卻沒有開始。只見他面帶微笑地從臺上走下來,走到14排中間那個座位處。在一個眼神怯怯的男生面前,盧老師深深地鞠了一躬。所有的人都看呆了。
盧老師對滿心疑惑的同學們說:“我多么敬佩這位可愛的同學。我由衷的敬佩使我不得不向他深鞠一躬。在你們入場時,我一直都在認真觀察。我發現,許多先到的同學一進來就搶占了最靠邊的座位。在他們看來,那一定是‘黃金座位’——好進好出。只有這位同學進來后舍棄了這14排中還空著的‘黃金座位’,毅然坐到了中間這個進出不便的座位上。接下來,14排座位便左右次第開花,使我看到了我希望看到的最佳入場次序!我繼續觀察,先前那些搶占了‘黃金座位’的同學其實備受其苦,因為座位之間間距較小,后來者往里進時,把邊的人不得不起立一次。我注意到有個捷足先登的同學在短短的十幾分鐘里,竟然起立了十幾次!——你們看,利己與利他有時候就是這么奇妙的統一。請記住,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
近30年后,盧老師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語仍時常縈繞耳邊。教育無小事,而教育的最高技巧,就是讓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年輕的女教師和盧老師讓我們著實明白了立身做人的道理,這讓我在后來30年平素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敢懈怠。更何況,教育,擔負著傳承精神文明的重任。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馬溝中學教育科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