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單位算是另類了,整天忙著寫文章,備課,觀摩同行教學。每當在辦公室里沉迷此道時,總有一種聲音縈繞在耳邊:那么累干什么,這又何必呢?你做的已經足夠啦……一句句靡靡之音,有時候真的讓我有些動搖。是啊,“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想必這柔風的腐蝕性更強些吧。不過我轉念一想,大家都去休息了,誰來領略這教學之趣呢?釋迦牟尼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讓我幸福地折磨自己吧。我愿意!
時下在部分教師中,確實流行著一種“養生”之道。他們對同行的刻苦鉆研、努力奮斗嗤之以鼻,強調休養生息,以不變應萬變。在他們眼中,讀那么多書有什么用,反正自己現有的知識已經足夠應付課堂;寫那么多文章有什么用,評職稱不是只要發表兩篇嘛;一旦“奔三”就推托公開教學,美其名曰:讓年輕人多鍛煉;榮譽嘛,也不是那么渴望了,落得一個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美名不也挺好。他們宣稱自己真正懂得韜光養晦,懂得中庸之道。但我請諸君不要被迷惑了,這些老師不是“真名士”,他們只不過在為自己的萎靡打個掩護。
說個故事吧: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時,一年逾百歲、鶴發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地找他說:“老朽愿向您討教個明白。我今年已經一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在,一直是游手好閑地輕松度日。與我同齡的人都已紛紛作古,他們開墾了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里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屋宇卻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谷;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我現在可否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而只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老子聽了,微然一笑。他找來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老翁您是要磚頭還是愿取石頭?”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的用處卻多著呢。”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石頭了。”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于人于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老翁頓然大慚。
如果您像王小波等先賢一樣,思考過“人為什么活著”這個簡單的問題,現在就應該明確——此生為人師,還是選擇當磚塊吧。教師這塊磚不簡單,夯實孩子的人生基礎,讓他們踩踏著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作者單位:福建福州教育學院二附小)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