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前兩至三天,無論對考生還是家長來說,都是十分難熬的關鍵時刻。作為家長更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好這三天時間,從細節上做好備考準備。在股市中考來臨之際,投資者也要做好備考準備,從歷史走勢看,雖然中報題材難以帶動大盤走出一波“中報行情”,但個股間將圍繞中報題材進行一輪深刻的比價調整。因此如何把握目前大盤走勢、回避中報地雷、把握中報潛力股機會已成為目前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決定股票估值的業績無疑是中報的重中之重,而決定供求關系的大小非的“增減持或自愿鎖定、提高限價等特殊行動”也不可小覷。此外,一些隱性的關鍵內容,如上市公司內控、大股東資金占用、重組意愿等也將是決定半年報含金量的重要指標。
考察中報行情指標
目前市場一直處于低迷狀態,中報行情可能隨時展開,但是投資者要謹慎把握中報行情。對于股市“中考”主要考察哪些指標。
1、關注經營收入
企業經營收入分為主營收入和非主營收入,前者一般是企業的當家產品,倘若主營收入占整個營業收入的比重很大,說明該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能憑借拳頭產品站穩腳跟,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上市公司造假,主要是通過虛構經營收入來實現的。大部分公司虛構收入時,都是通過關聯交易來實現的。也就是說,公司的產品大部分賣給集團公司、或者子公司,這樣外面的人就不容易看出來。因此我們特別要留意這家公司關聯銷售和主營業務的比例有多大。如果一家公司主要的銷售收入50%以上全是靠一家公司,靠大股東或者或者一家子公司,如果賣給市場上其它非關聯方不太好賣,賣給子公司如果集中度太高的話,關聯風險很大。如果一家公司靠一兩家來左右命運肯定是不正常的,這不是市場經濟風險發散應有的基礎。
2、股東人數變化
在公布中報后,股東人數和前10大股東的變動是最重要的,比業績更為關鍵。如果上市公司的股東戶數都大幅減少,表示明顯有主力運作的痕跡。相反,中報業績很好的個股,要謹防股東戶數增加,籌碼出現分散的跡象。
3、掌握財務狀況
看企業的資產運行指標,要重點分析資產與權益的關系。一個公司的資產總額很大,并不能說明它的經營業績與財務狀況就好,而要看其凈資產(股東權益)有多少。
有些公司是靠高負債形成大資產,這就意味著其固定利息支出會隨之上升,股東所負擔的財務風險也就越大。企業資產負債率是體現其資產運行情況的主要指標。此外,還要注意企業償債能力,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指標,既反映企業經營風險的高低,又反映其負債經營能力的強弱。
4、把握盈利能力
股票收益一般可分為資本利得、股利收益和差價收益三大類。以送股、配股、派息為主要內容的資本利得和股利收益,與企業的各項回報水平指標密切相關。因此,分析好企業投入產出指標,是甄別績優股與績差股的試金石。
5、警惕虛假增長
報表中重要項目的增減說明,其實會透露一些重要的信息。有些上市公司主營收入增加很快,但流動資金也大規模增長,且應收賬款也大幅增長。這種情況往往由于行業競爭激烈,上市公司利用應收賬款來刺激銷售,以犧牲良好的財務狀況為代價,換來賬面盈利的虛假性增長,對此要高度警惕。
6、判斷企業發展趨勢
在看半年度報告時,應分別對比第一季度報告、上一年度報告及上一年半年度報告,判斷企業的發展趨勢。在盈利能力方面,可以從季、半、年比較中看出企業產品銷售收入、毛利率、凈利率等指標的變化情況,從而判斷企業的下半年及未來的盈利能力。
警惕借中報進行預謀
雖然中報增長比預想的要好,但是對于個股來說,投資者在此階段還是應警惕中報風險。由于中報還未正式開始披露,相信還會有不少上市公司進行業績預告,這其中也會隱藏著一些業績陷阱,這就要求投資者始終保持一份清醒。
從近幾年半年報披露前后股價市場表現來看,既有很多機會,同時也蘊含著極大的風險,如何避免踩上“業績地雷”將成為目前投資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目前市場低迷,穩健的投資思路是投資者的最佳選擇。投資者應該拋棄原先熱衷于炒小盤、炒績差、炒重組的老思路,從二線藍籌股、高成長股中尋找真正具有投資價值,具有發展潛力的個股,這樣才能真正避免踩上業績地雷。
莊家一般利用中報的炒作手法,有5種思路。
1.借中報、年報完成階段性出貨。那些績優公司的業績較早為市場所預期,市場對中報業績做出預增和出了中報的個股都出現了“股價反應”,從而使得市場主流資金很難得到廉價的籌碼。對此,一些先知先覺、有價值判斷能力的機構們提前建好了倉,然后利用各種投資策略報告造勢,最后再利用中報業績浪順勢拉抬,從而讓前股市逆“利空”而上揚。

2. 在某種程度上,中報業績與市場行情似乎也有直接的聯系,有利用中報好業績出貨的,也有利用中報壞業績打壓吸貨的,因此,市場行情好壞也成為影響上市公司中報業績的一個不確定因素。在市場主力吸貨不充分時,借中報、年報公布預虧或績差的利空,完成最后的吸貨、洗盤,隨后步入中長期上升通道。
3. 除了在股改中有實質性的資本注入或獲得價值重估外,大部分ST股票是中報期間首先需要回避的。當然已經發出預虧公告和前期漲幅已經偏大的股票也大多不好碰。
4. 部分中報業績大增的中小板個股雖然業績優良,但沒有像市場想象中的那樣推出高比例的送轉方案,業績披露后“見光死”。
5. 對于那些有一定題材的股票,只講“故事”而缺乏業績支撐的概念性品種風險更大。半年報期間也一定要注意其業績風險,投資者如果想介入時機應該是在半年報業績公布之后,待其股價對業績因素作出充分反映之后再介入,以防被套。
研究中報行業特征
中報行情炒的就是“出其不意”,如果市場都知道了,公布出來也是那么回事,那休怪股價無情下跌了。對普通投資者而言,一般較難提前知道公司特殊的業績變化,投資者要從中報預報中分析行業特征以把握先機。
從行業上看,2008年中報業績預增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達到112家;其次是信息技術業,有15家;房地產業有13家,批發零售有9家。而制造業中,又以機械、設備、儀表與石油、化學、塑膠、塑料兩個子行業為最多,分別達到30家和28家。
從行業角度去看,一般來說鋼鐵、電力等過剩性行業中的個股,中報業績多少都會有所下降。若股價已跌了一段,則不必過分恐慌,中報公布后止跌概率較大。另外,若有個股在近期莫名其妙出現逆勢上漲或下跌的行情,多半與中報預期有關,應引起重視。
目前通脹壓力依然維持在高位,宏觀經濟運行風險加大以及國際市場的影響下,房地產行業、電力行業預減公司數量占比增加較明顯,房地產行業業績預減主要是由于宏觀調控壓力的加大導致房地產行業資金鏈緊張以及商品房銷售量下滑;電力行業業績下滑是由于今年以來煤價的持續高漲,電力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大大壓制,當前煤炭供需緊張短期將不會得到緩解,且CPI居高不下的形勢使得電價上調空間不大,因此火電企業的成本壓力短期內將難以得到釋放。另外,由于受到產品原材料、燃料等價格大幅上升、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以及國際經濟形勢趨緩等因素的制約,制造業的一些上市公司業績受到較大影響。此外,電力、煤氣與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中期預告預減公司家數較第一季度有所增加,行業景氣度有所下滑。
不過,隨著產品銷售價格的逐步提升,電力、制造業公司的成本壓力會得到一定釋放,經營能力也將有較大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