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股市非理性暴跌以來,市場各界都在設想如何才能夠挽救,其中提得比較多的就是組建由政府主導的、半市場化的平準基金,在必要的時候入市干預,以避免投資人信心徹底喪失,股市崩盤。日前,在中央級新聞媒體上,發表了談論當前股市問題的文章,內中也明確建議要建立中國的平準基金。由此,有關平準基金的問題,也就進一步為市場所關注,成為人們議論的一個焦點。

所謂的平準基金,是現代金融市場的產物,指由政府或者政府指定的專業機構掌控、直接參與資本市場運作的特種基金。它往往在資本市場出現極端走勢,與政府調控的方向形成明顯反差的時候,代表政府意志,以實際的操作行為來進行干預。一般來說,考慮到平準基金在運作過程中會受到多種政府行為的配合,其在與市場的博弈中具有相應的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因此從維護公平規則起見,它不以盈利為目的,只要求能夠保本,因此也被稱之為是半市場化的基金。
在海外市場,平準基金是隨著證券市場的擴張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上世紀20年代末期爆發經濟、金融危機后,很多國家都采取了措施進行干預,其中有一條就是推出平準基金。不過,由于在實踐中,平準基金與完全的市場化操作是存在某種矛盾的,因此對于很多國家來說,即便有了平準基金,在操作過程中也是極為謹慎的,一些發達國家更是基本上將其束之高閣,以免落得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名聲。而在亞太地區,一些相對發展比較晚的市場中,對平準基金的使用似乎沒有太多的顧慮。
我國香港地區在1998年,為了打退國際炒家對港幣的進攻,在“不讓香港成為海外大鱷的提款機”的口號下,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票、期貨和外匯市場進行全方位的干預,同時也調整一些金融政策作為配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保衛了聯系匯率的穩定,避免了亞洲金融危機在香港的進一步蔓延。在我國的臺灣地區,當局在證券市場出現動蕩的時候,運用名為“國安基金”的平準基金進行干預,更是經常性的事情。就在最近,臺灣當局面對股市的大幅下跌,又在考慮使用平準基金入市的問題。
從實踐來看,平準基金由于體現了政府的意志,并且得到了政府行政資源的配合,因此其一旦入市,對于市場的影響力是不可小看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入市前市場的單變運行趨勢。不過,不管從什么角度來說,平準基金畢竟是政府干預市場的行為,與市場運行的本原還是存在某些差距的,這就導致了平準基金的運作過程中,必然會對市場化原則構成沖擊,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市場功能的真正發揮。
事實上,平準基金的使用,也未必都是成功的,而且通常會留下后遺癥,譬如在這以后一段時間市場自我運行能力的退化,參與投資的民眾對政府、政策依賴程度的加深等。臺灣地區因為過多地動用平準基金,其在這方面的效果是最不理想的,甚至出現有的資金力量專門與平準基金對著干,在充作平準基金的對手盤中套利的事情。而且,如果缺乏嚴密的法律法規制約,平準基金在運作中出現內幕交易及腐敗局面,也是很難完全避免的。
我國大陸證券市場的歷史還很短,雖然市場波動很大,但政府主要還是通過輿論及一些行政措施來進行引導,一方面具有明顯的政策市特征,另一方面則一直沒有去發展平準基金。10年前,證券投資基金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客觀上它們得到了一些政府資源的傾斜,當然政府也希望它們能夠“講政治”,在市場中作為一支理性投資的力量,為穩定市場作出貢獻。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證券投資基金的表現并不如意,甚至成為追漲殺跌的重要動力。實際上,證券投資基金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因此要它來穩定市場,本身就不太可能。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推出了建立平準基金的問題,并且也得到了中央媒體的重視。
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內境內股市下跌超過56%,這明顯是不正常的,遠遠超出了正常調整的范圍。而更嚴重的是,投資者在不斷的下跌行情中,信心受到了嚴重的挫傷,對后市極端失望,已經成為不穩定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機制已經失靈,甚至以往能夠見效的輿論及行政措施的引導,也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此時,要讓市場盡快地擺脫危機,恢復平穩,依靠常規手段顯然非短期能夠做到。因此,組建平準基金,以政府資金入市見效干預,也就成為當前解決市場問題最為實際的方法之一。
發展中的中國股市呼喚平準基金,雖然,從提出組建平準與平準基金的實際運作,其中是有不小的距離的。但是,應該說也沒有太大的困難,有鑒于當前股市的嚴峻局面,人們希望有關方面方面抓緊平準基金的研究與組建,盡快形成入市干預的能力。同時,作為投資者也能夠從總感受到政府的意圖,避免盲目殺跌行為的再現,共同來維護市場的穩定,為股市的有序發展、合理回歸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