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向好時,資本市場中為機構們所默認和遵守的潛規則是明規則,合理又合情;而當市場急轉直下時,這些原本就上不得臺面的東西像被撕開狗皮膏藥后的傷口一樣猙獰丑陋,而且大家一口同聲的聲稱:這不是我搞的!
對于招商銀行(600036,SH)與中國平安(601318,SH)近日的相繼跌停,昨日有市場傳聞稱是因華夏基金不遵守所謂“行規”,導致幾大基金公司對其進行圍剿。據了解,雖然抱團取暖一直是國內基金行業“公開”的秘密,但眼下基金的盈利模式已難以支撐“莊股時代”的炒作,與此同時,彈藥不濟與市場動蕩也加速引爆了基金的分歧。
華夏做多遭遇“暗算”
據有關報道稱,華夏基金近期在鋼鐵與金融兩大板塊之間進行的調倉是遭遇“圍剿”的導火索。
資料顯示,6月中旬,華夏、博時等自4月底以來首次“空翻多”。華夏系作為最大的“多頭”率先做多銀行、保險的金融股。但是,華夏在建倉金融的同時大力做空鋼鐵,此舉被認為是觸犯基金“行規”,由此引來數家基金公司的圍攻。其中,華夏建倉比例最大的招商銀行與中國平安,紛紛成為近日基金拋售的對象。
事實上,華夏系基金一直以來作為市場熱點的開拓者而廣受關注,旗下的華夏大盤精選基金更以頭號明星基金傲立潮頭,該基金的基金經理王亞偉的一舉一動也被視為市場的“風向標”。而據WIND資訊統計,近三個月來華夏大盤精選的凈值增長率也錄得13.5%的虧損,在全部189只股票型基金中排名49位;近4個月來更錄得超過30%的虧損,凈值增長率排名僅位居中游水平。
基金“坐莊”由來已久
然而,招商銀行與中國平安這兩只基金重倉股的“跌倒”,是否意味著基金業潛在的“行規”仍主導著基金公司的行為,乃至于重倉股的命運?
自“基金黑幕”曝光以來,基金“對倒”、“倒倉”已不是新名詞。而與上市公司聯手造市、數只基金抱團建倉等成為此后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模式。
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歷史上,或有中間人牽線,或是上市公司主動邀請,基金公司不定期都會收到上市公司主動發送的宴會“邀請函”;而雙方的話題通常是如何聯手“推動股價上漲”;此后,上市公司負責制造“故事”,基金經理則力薦股票或板塊,最后形成“合力”拉升股價。
“不過與以往大資金坐莊不同,基金有單一個股持股比例不得超過10%的限制,因此往往需要幾只基金聯合出手。這就需要上市公司或中間人有較高的協調能力。”該人士表示,
這種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炒作,或者直接收受上市公司“好處”等做法并不鮮見,如股改期間上市公司為股改方案通過而赴基金公司“拜票”,一度是基金重要的收入來源。
抱團取暖誘發“行規”
對于基金“坐莊”,一位操盤人士大為慨嘆其中不易,因為“坐莊”遠不是幾家基金聯合起來買股票就能順利完成。
據該人士回憶,從早前機構坐莊某電器類上市公司的案例即可見一斑。臨近年末,為了該公司第二年的報表“好看”,幾家主力機構直接掏錢高價全款買下該公司的全部庫存電器。等待年度報表公布之時,銷售收入大幅提升,利潤也極為出色。而奇怪的是,公司報表顯示應收賬款卻出奇的少,事實上這批被機構買下的電器在坐莊結束后全部被削價處理,以完成退出的最后一步。而機構的損失在二級市場上就獲得超額補償。
據透露,還有一個是坐莊某銀行股的案例,坐莊期間,數家機構向該銀行存入大量現金,然后再以高利率向該銀行申請大筆貸款,且期限較短,年末更提出大筆貸款申請。該行報表公布后顯示,存貸款均快速增長,利潤也大幅提升,不良貸款率等指標也急速下降。自然該銀行股也隨之大漲,機構全部成本也全部收回。
“抱團取暖說得文雅一點是‘英雄所見略同’,說得俗一點就是一種新的坐莊模式。籌碼被通吃鎖倉后,用少量資金拉升股價。”深圳某券商出身的一位私募人士也直言,正如中國船舶從100元漲到300元每天成交量僅數千手,機構完全控盤,“隨心所欲,想怎么拉就怎么拉”。
“基金拉著‘價值投資’的大旗,聯手坐莊搞價格投機。一旦資金彈藥不濟,抱團作戰的基金聯盟陣營發生分化。包括跟莊的私募先做‘滑頭’聯手殺跌,那么大盤就會雪崩,同時引發基金贖回潮,這樣的惡果誰也不希望看到。所以,長久以來,基金聯手鎖倉的默契便成了行規。”該人士如此解釋基金陣營確立“行規”的必要性。
昔日重倉股未遭棄配
事實上,從機構在招商銀行與中國平安的倉位來看,并未顯示基金大舉撤出的跡象。
據贏富數據統計顯示,截止7月2日,招商銀行券商和基金的持股比例相比1個月前的6月3日不僅沒有下降,相反還上升了0.09%至44.42%;中國平安的機構持股比例也從一個月前的15.65%略微上升至16.29%。而7月1日,招商銀行跌停當天,持有招商銀行的券商和基金數量相比前一交易日并未發生變化,且持股超過1000萬股的特大戶還增加了1戶。7月2日,中國平安跌停當日,雖然券商和基金數量銳減20戶,但持股在500萬至1000萬股之間的大戶增加了4戶。
“市場上真正值得投資的上市公司不多,如此必然導致基金投入大型藍籌股的懷抱,這樣一來,基金的扎堆現象將更加嚴重。不僅使大藍籌的流動性降低,而且一旦遭遇市場回調,也會放大基金持股的風險,形成‘多殺多’的慘烈局面。”一位私募基金負責人表示,外界看來的基金“行規”更多是基于公司價值的“共鳴”。
從某種意義上說,“莊股時代”券商存在的問題與基金面臨的困局并無二致,但券商此前的教訓顯然也為基金的超常規發展敲響了警鐘。從目前的情況看,監管部門仍在逐漸完善各項制度,建立成熟的基金監管體系,相應地也堵住行業中的一些漏洞,有利于減少基金打擦邊球的現象。
基金行規沒有約束力
雖然去年“抱團取暖,今年互相拆臺,但有分析人士指出,盡管各家機構對個股的看法不同,但不容忽視的是,市場疲弱也是基金同盟瓦解的誘因。更重要的是,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相比坐莊時代的集合理財已經不同。
而一位本地基金公司前投資總監分析稱,所謂基金“行規”至少存在三個邏輯漏洞:首先,基金作為專業投資機構,不可能僅憑沖動情緒進行買賣,更何況當下面臨的市場風險極大,極可能出現“雙輸”的局面。基金“圍攻”基金極度得不償失;其次,從當下基金以管理費為主的盈利模式看,基金經理作為管理者的收入與投資的絕對收益和收益率水平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再者,國內基金業圈子其實不大,無論基金還是基金從業人員不會因此而“傷了和氣”。
該人士表示,雖然前些年出現過基金因看好“五朵金花”而抱團的現象,但此后行業的景氣度也印證了基金的判斷;所謂基金圍剿基金的說法,并不具有多少說服力。
一基金行業資深研究員也在采訪中稱,以往雖然出現過年末基金打壓重倉股以壓低對手凈值排名的情況,但目前無論時點還是操作上都不具有這種必要性;并且,基金聯手操縱股價的法律風險極大,一旦被管理層發現恐得不償失。因此,招行和平安跌停更可能是由于”行規“說之外的其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