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固定和裝飾頭發的工具,千百年來,發簪一直固守著其首飾品的角色,古發簪的收藏也一直處于偏門。時至今日,材質不一、工藝精美的發簪掀起了一場復古的時尚,古發簪才引起了收藏者的關注,并因其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以及日日見漲的升值速度,被推崇為“插在頭上的金條”。
在今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松竹堂珍藏犀角雕”專場無疑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與眾多大型犀角杯相比,一件長30厘米,重16克的明御制犀角發簪,以其精湛的工藝折服了眾多挑剔的收藏家。雖然該發簪沒有競拍成功,卻引領收藏家們,把眼光從一枚發簪轉到了各種古發簪的收藏。
不會過時的女性裝飾品
2008年6月19日,本屆上海電影節熱議影片《千鈞。一發》舉行的首映發布會上,片中女主角潘星誼以獨特的“中國娃娃”造型登場,引起了眾人陣陣驚嘆。淡雅裸妝配合精心設計的白色禮服,傳統復古發式上插一根精致的木質發簪,結合了中式旗袍的精華和西式抽象的漫畫繪圖,巧妙地融合了古典和時尚元素,東方和西方交融的美學文化襯托著潘星誼款款有致的優雅氣質,一亮相便成為現場的焦點,引發一片贊嘆。
潘星誼因其特殊裝扮成為眾多鎂光燈的焦點,不可否認的是,那只精致的木制發簪,讓潘星誼盡顯女性風情,為她贏得了不少印象分。
潘星誼不是第一個插發簪的藝人,這場復古的時尚運動流行已久,并且經久不衰。影片《刺青》中,梁洛施把發簪往頭發上隨意一插,將淡淡一縷青絲松散地挽起,碎發從兩頰自然散落,帥氣中亦透露出有幾分不可言說的嫵媚;《新龍門客棧》里,張曼玉在男人面前捋起衣袖,隨手從腦后拔出長簪,一把烏黑長發瀑布般散開,飄舞在風中,說不盡的俠膽柔情。
無論是盤發還是松發,發簪在此魅力瞬間,總是閃耀著最惑眾的光芒,正如民間文物收藏家梁小玲說,“發簪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裝飾品”,自古以來,除束發功能外,隨著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發簪就成為女性最重要的裝飾品之一。
梁小玲告訴記者:“殷商時期的古人就開始用簪了。簪的用途有二:一為安發,二為固冠。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皇帝在節日里賜給大臣的禮物通常是簪。”簪的本名叫“笄”。女子插“笄”,插簪被視為標志成年的人生大事,為了插簪,還會舉行一個莊嚴神圣的儀式,稱為“笄禮”。所以,在女子頭上插入一枚長簪,就意味著一朵鮮花最美麗的盛放,意味著含羞卻已風姿卓然的女人味。古代簪還象征著尊嚴,規定罪犯不許帶簪,就是貴為后妃如有過失,也要退簪。”男子用簪的歷史在400年前就因為亡國而結束了,“但是這樣一種獨特而且優雅的古典美,世代都得到人們的認同并傳承”,梁小玲說。
宋#8226;丘崈在《洞仙歌#8226;辛卯元夕》中有詞曰:“有多少佳麗事,墮珥遺簪,芳徑里瑟瑟珠璣翠羽”,以珥和簪代替女子稱謂,黃庭堅在《劉邦直送早梅水仙花》一詩中,也有“仙風道骨今誰有?淡掃娥眉簪一枝”的詩句側面表現佩簪之人的高雅情操。無論是舊時宮廷嬪妃佩戴的金勝步搖,還是民間布衣佩戴的簡易木制發簪,無論是現今宴會上貴婦佩戴的金簪銀簪,還是街頭女孩佩戴的塑料發簪,變化的只是簪首的圖案,傳承的還是民族文化的古典美。
小銀簪,大文化
“你別看那只是一枚小小的發簪,里面的文化可豐富了。”對民族文化與飾品頗有研究的梁小玲告訴記者。古代發簪形式繁多,僅從材料看,就有石簪、竹簪、蚌簪、玉簪、翡翠簪、骨簪、銅簪、銀簪和金簪等多種。而不同朝代、不同民族又對發簪有著不同的理解,對發簪賦予不同的意義。
古時女子插簪意味著成年,男性將發簪贈予心愛的女性作為定情信物,有的民族還把發簪當做護身符插于發間,以祈愿得到神靈的佑護……而這些意義的發簪,尤以少數民族和民間的銀質發簪最有特色。
梁小玲向記者介紹,中國少數民族發簪的形制最為特別,繁簡、長短、寬窄,民族間或民族內部都沒有固定的形制。簡單的只用獸骨稍加磨制或把金銀絲一端磨尖,另一端盤扭成一個小結。復雜的則經過精心細致的打磨、雕刻,并鑲嵌珠寶、墜飾金銀穗鏈。
銀簪大約由先秦時期產生,唐代流行于民間,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是貴族階層使用為主,而且很少有圖紋和其他裝飾。唐代經濟的繁榮和多元民族文化交流,促進了民間銀簪的百花齊放。唐代女性體態豐腴,普遍梳“高髻”發式,與之相適應的銀簪形狀肥厚碩大,紋飾熱情奔放、不拘一格。自宋代開始,銀簪的總體風格趨向素雅大方,但仍不失古樸渾厚。明代時,宮廷銀簪已十分精美,民間用簪則體現出簡練流暢、生動活潑的特征,尤其是圖紋的刻畫往往是寥寥數刀,神形畢備。清代是民間銀簪最輝煌的時期,銀簪的風格顯示出俏麗華貴的特色。實用類銀簪的造型中規中矩,端莊之中透出秀氣,裝飾類象形簪的造型十分花哨,形狀千姿百態,處處體現出嫵媚動人的裝飾美。銀簪紋飾豐富的題材中,以吉祥紋表現得最為活躍,可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將民間吉祥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民國之后的銀簪紋飾除傳統題材外,出現了新的紋飾題材,如飛機紋、西洋紋等,特別是辛亥革命“雙旗”紋在銀簪中的出現,具有宣傳共和新思想的革命意義,“雙旗”紋銀簪因此具有革命歷史文物收藏價值。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流傳下來的銀簪背面,大部分都有戳記,戳記的文字有陰陽之分。清代以前的銀簪戳記以鏨刻陰文為主,清代以后以印模陽文為主。”梁小玲告訴記者,民間銀樓制作的銀簪都有戳記,戳記的內容主要表示銀樓的店號,如老鳳祥、老寶華、信義樓、潘店等,類似現在的商標。戳記既可以起到銀樓的商業宣傳作用,還可以憑本店的戳記開展銀簪的折舊調換、質量問題的退還業務。有一枚清代銀簪,還標有“包退還”的戳記,這種公開的承諾,顯示了古代商人的誠信,也使我們看到了從古代商人的“包退還”承諾延續至今的“三包”服務,中國人誠信的經商美德都是一脈相承的。“銀簪的戳記除了表示銀樓店號外,有的還標有銀的成色,如紋銀、原銀、足銀、十足等。”梁小玲補充道。
銀簪、玉簪收藏正升溫
在我國的收藏品市場,發簪收藏一直屬于偏門收藏,或者說發簪的價值被發現得比較遲,但是近些年來,隨著古董市場的發展,銀器、玉器等物件收藏價值的提高,銀簪和玉簪突出地成為收藏潛力最大的發簪,特別是貴族使用過的,其價值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梁小玲說:“發簪是集材質和工藝于一體的,由這兩個方面衡量其收藏價值。”玉簪作為珍貴的玉制品,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價值,“別看玉簪小小的,用料可不少,一般要做好一枚玉簪,起碼需要浪費本身體積3倍以上的原料”,加之精湛的工藝雕刻,玉簪更是在各種材質的發簪中脫穎而出,成為眩目的珍藏品。而我國的許多民族都特別崇拜和喜愛白銀,他們認為潔白耀眼的白銀可以為人們消災避邪,由此把白銀視為光明和幸福的象征。因此,他們把白銀打制成頭簪等飾品,同時鑲飾各種珠寶,送給心愛的女性,給她們最幸福的祝愿。這一賦予了神圣意念的銀簪,也因此具有不菲價值。
據介紹,10年前一些極好的發簪,價值不過在500元左右,而現在,隨著人們對它關注程度的不斷升溫,古玉簪的價格正在以10倍甚至是20倍的速度上漲。2003年,一款明代的如意頭設計的男性玉簪,拍賣價為12100元,3年之后,這款玉簪的拍賣價就已經上漲到了168000元。在去年北京保利的秋拍中,估價僅為8萬至12萬元的明#8226;陸子剛制白玉螭龍發簪,成交價達到了47.04萬元。該簪簪身為浮雕龍紋,篆書銘文:“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文中子贊,陸子剛制。”此發簪無論從形制、紋飾、工藝、文字、打磨、包漿等任何方面判斷,都是明代玉雕中的典型器。另外一件明代玉雕大師王小溪制作的白玉螭龍發簪,估價3萬至5萬元,成交價達到了42.56萬元,是估價的13倍之多。
梁小玲認為:“這些數據都是可信的,發簪的身價飆升是一個趨勢,材質稀有的發簪將會升值得更快。”清乾隆時期的一款玉簪,2004年的價格還在11000元左右,到了2006年,在佳士得拍賣行的拍賣價已經達到了66000元。對于發簪的收藏潛力,梁小玲表示:“隨著歲月的流逝,銀簪、玉簪的存世量越來越少了,特別是古人遇上戰亂,往往會把銀簪、玉簪變成能流通的現錢,所以,能流傳下來并且做工精致的數量并不多,因而古發簪的收藏也就具有了很大的投資潛力,材質稀少的尤為值得關注。”
梁小玲:出生于1951年,收藏民間文物已整整36個年頭,2003年開辦以個人名義的客家文物收藏館,館內展出以銅器、瓷器、木雕、玉器、銀器等數千件各朝代客家文物,其中一枚龍鳳發簪為史上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