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發生里氏8.0級地震。短短幾十秒鐘就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在我們心手相連眾志成城 為災區重建努力的同時,也來解答孩子的困惑吧!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呢,地震可以預測嗎?它怎么會有如此大的毀滅性,它的能量又是來源于哪里呢?
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呢?
地球的結構就像雞蛋,分為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地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像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給人類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震源和震中有什么區別?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做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對于同樣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地震如何分級呢?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震級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通常把小于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900多倍。
什么是地震烈度?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_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系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后,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我國把烈度劃分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大體如下 小于三度人無感覺,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到;三度在夜深人靜時人有感覺,四至五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搖晃,六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七至八度房屋受到破壞,地面出現裂縫,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十一至十二度毀滅性的破壞。
地震前動物有哪些反應?
動物在地震前的異常反應有個小口訣
震前動物有前兆,發現異常要報告。
牛馬騾羊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
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著小鼠跑。
兔子豎耳蹦又撞,魚躍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遷鬧哄哄,鴿子驚飛不回巢。
1 抓緊時間緊急避險。如果感覺晃動很輕,說明震源比較遠,只需躲在堅實的家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從開始到振動過程結束,時間不過十幾秒到幾十秒,因此抓緊時間避震最為關鍵。
2 選擇合適避震空間。室內較安全的避震空間有:承重墻墻根、墻角,有水管和暖氣管道等處。屋內最不利避震的場所是:沒有支撐物的床上:吊頂,吊燈下,周圍無支撐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鏡子)和大窗戶旁。
3 做好自我保護。首先要鎮靜,選擇好躲避處后應蹲下或坐下,臉朝下,額頭枕在兩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邊牢固的物體,以免震時摔倒或因身體失控移位而受傷;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或后頸,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保護口,鼻,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地震有哪些類型?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我們根據地震的成因,將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 構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搖地動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巖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采的礦區。
4 誘發地震
由于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等造成的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