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有人提議,將地震中那位用身體為孩子撐起生的天空、用生命哺乳的媽媽,塑成紀念雕像,佇立在重建的地區,名字就叫“母親”。她將守望著這片土地,守望著脆弱又堅強的生命。
是呀,孩子永遠是母親守護的寶貝,是社會的希望。巨災面前,令人落淚的是孩子,讓人綻開笑顏的是孩子,給人希望的還是孩子。上海雖然沒有經歷地震,但災難同樣讓我們的孩子長大。
這幾天女兒從幼兒園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她的書。因為我告訴她大家在給震區的孩子們捐書。于是,她就把自己喜歡的故事書拿出來,歪歪扭扭地寫上“四川的小朋友加油”,又在每本書里夾了自制的賀卡,讓我幫她寫上歌曲《朋友來了多高興》
“把地掃干凈呀
桌子椅子擦干凈
朋友來了多高興多高興
啦啦啦啦啦啦
朋友來了多高興”
賀卡上還畫了座大房子,她說希望災區的小朋友能早點住到這樣的房子里,這房子可堅固了,不會倒,也不用怕地震了。
這些是她連表弟都不給的寶貝書啊。
女兒雖小卻體貼,知道再寫“地震災區的小朋友”,會讓孩子們又回憶起可怕的一切,所以她只寫了“四川的小朋友”。
在24小時滾動播出的震災新聞里,女兒和我們一起看著地震帶來的破壞,看到悲傷的父母,也看到解放軍叔叔,醫生叔叔阿姨們的救助。生死的話題歷來是父母很難講也不知道如何講的,可地震帶來的傷亡如此真實的在眼前,這會給孩子留下怎樣的心理陰影呢?我們又該怎么做?這大概是我們忽視,也應該思考的問題吧。
女兒讓我在小區的捐款箱幫她投了20元錢,一路上她念叨著,這能給小朋友買4個面包2瓶礦泉水,還能買1本粘紙呢。粘紙是她自己非常喜愛的東西,也許她覺得所有的小朋友都應該喜歡吧。回家后她從自己的小豬儲蓄罐里一個一個地數了20個硬幣還我。
六一前,她還自制了卡片,寫著“四川的小朋友,六一是你們的節日,祝你們節日快樂”,不會的字就讓我寫給她看,她照著畫上去。
大地震過去了,但重建才剛剛開始,心靈的創傷更是需要時間去平復。望著身邊熟睡的女兒,幸福和感動充盈心間。以后,我還會要她做好應做的事,但不再過分苛責,我還會在她惹事時教訓她,但不再怒火升騰;我還會讓她學這學那的,但不再一味填鴨。以后,我們在一起的日子,將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一起歷練……原來地震教會我們這么多東西,原來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幸福,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