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特別的書。這是一堂特別的課。
這是一本特別的書。這本書與普通的圖畫書不一樣。它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來自世界不同國家與地區的40位插畫大師的作品匯集。它也不是一本普通的作品集,而飽含著一份份對未來的關懷和祝福。
這本書有個特別的名字,叫“希望”。它是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大地震后,世界各地的繪本畫家為了撫慰地震給人們特別是孩子們帶來的傷痛而創作的一本獨特的圖畫書。它是國際插畫大師們送給孩子們最珍貴的禮物。這些插畫大師們有個共同的心愿,想借助繪本的力量,給未來之路帶來光亮,讓幼小的心重現往日的快樂與靈光。
2008年5月12日,我在被汶川大地震的慘烈震撼的同時,也被自己身邊發生的事震撼著,我忘不了這樣的神情:一位二年級的學生,悄悄地將50元錢放在教室的講臺上,并附上了一封發自內心的稚嫩而簡潔的“倡議書”——為災區的小朋友捐款時的純樸,一位年近半百的教師,趕去血站獻血,當被告知血庫已滿,連AB型的血也不缺時的遺憾;平日里我行我素的同事,一改常態,及時關注災區的情況,讀著、聽著,淚水不斷涌出時的真摯……在19日“全國哀悼日”的那個時刻,偌大的校園一片寂靜,只有警報的哀鳴。我透過迷蒙的淚眼,看到孩子們面向西南,靜穆佇立,仿佛一下子長大了,懂事了許多……
潘多拉的盒子 龐雅文
傳說中潘多拉的盒子里,
有著世間最苛刻的詛咒,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
潘多拉打開了盒子,
于是,所有的病痛、戰禍、災難
全都跑了出來,
飛向世界每個角落,
唯一留在盒子里的,
只剩下了——希望。
于是,我將這本《希望》帶進了課堂,和孩子們一起閱讀與分享。
這是一堂特別的課。我沒有按圖畫書的閱讀順序來講這本書,而是將一幅幅圖,靜靜展示在孩子們的眼前,緩緩地念出文字,慢慢地翻過。我發現孩子們被大師們的作品抓住了,全神貫注,若有所思。孩子的讀圖能力不可小視,也非成年人能比的。你聽他們的讀圖感受:
——那位超人多有趣,穿著睡衣,還可以自由地飛。要是地震了,我們也可以飛那該多好啊!
——我要會飛,我會去救更多的小朋友。
——那盞黃顏色的燈就代表“希望”。外面的鐵絲網說明那盞燈是易碎的,也就是說“希望”是需要保(守)護的。
——那個巨人真了不起,他是一位守護神,城堡里的人從此不再受到任何威脅。
——這幅圖真好玩,房子,水井還有小狗都像外星人一樣,他們在安慰小男孩,“我們一起來蓋一個新的家”。
——積木倒塌了,我們還可以重新搭建,建一個更漂亮的城堡。地震后,我們也一樣。
——這張“重生”的圖,非常有意思,在地球的裂縫中頑強地長出了一朵花。那朵花是一個小的地球,說明花的生命力極強。
精美的圖畫感染著孩子,精彩的發言打動著我。
“老師,您印象最深的是哪幅圖?”一個孩子問我。
親愛的孩子,這里的每一幅圖,我都印象深刻。因為我知道每一幅圖都是一顆善良,博愛的心。大師們創作這樣的作品是一絲不茍的,是用心良苦的。他們在撫慰,在移情,用童趣和幽默給觀眾帶來會心一笑,暫時忘卻內心之痛,他們在講述,在喻示,以平白的語言、形像的畫面展示一個個直抵人心的故事,他們在指點,在啟發,借大地“破壞的另一面,就是新生”來點燃希望的光芒,他們在傳遞,在表白,讓我們緊握著彼此的手,為了更好的明天……
看吧,《貓咪》中的父母為孩子撐起了一片天,讓她好好活下去,那張開的雙臂,我們多么熟悉;《我們的家》里,我們雙手捧著的是幢房子,是我們的家,也是我們的心,它告訴我們心若在,夢就在,這一切只不過重頭再來……
自然災難給所有活著的并且還想好好活下去的人們留下太多太多的感嘆和思考死亡與生存,毀滅與希望,自然與人類,荒野與文明,征服與報復,悲憫與冷漠,仁愛與自私,自強與求助……驀然抬頭,我望見孩子們眼中晶瑩的淚花在閃動。我突然想起一位令人敬仰的尊者最大的心愿是抱著受傷的孩子,讓他們依偎著自己大聲的哭一場,因為心靈的慰藉對一個遭遇變故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地震后,我和朋友們一直為災區的孩子做著我們該做的事——捐款、捐藥與捐書。看著朋友們從災區帶回來孩子們致謝的照片和證書,我莫名地感動。孩子們其實在給我們上一堂課,一堂讓我們看到未來美好前景的課。我期盼著在假期成為一名志愿者,親自在災區的帳篷里,在重建的教室內,為那些身心都遭到“震動”的孩子講述這本圖畫書,為了他們的未來更加美好。
我盼望我的夢想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