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Small”。這倆詞幾乎已經成了“美國成語”,至少在廣告界是如此。想當年,大眾的甲殼蟲轎車憑借這句廣告詞敲開了“以大為美”的美國市場,也讓美國人思考了思維定勢之外的那一部分價值。“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小”有“小”的好處,有“小”的價值。
“Think Small”,廣告界一般翻譯為“想想還是小的好”,其實一個“好”字,局限了這句話本來更為廣泛的含義。好與不好,源于固有的價值觀,如果先入為主地以此作為關注與否的取舍標準,往往對于看似“small”的事物失去了“think”的興趣和機會。
比如,有誰去思考過“小煤窯”、“小電廠”之類“小”的存在價值?在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等檢查中,提起這類“小”幾乎就成了污染、事故、浪費、黑心的代名詞。的確.這些“小”確實是此類問題的集中爆發區,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我們要整治的是問題本身,而不是“小”。在目前的整治行動中。大量小煤窯被關閉、小電廠被拆除。不可否認,這些被關停的“小”,基本都是需要整治的對象,但也有被“一刀切”政策株連的無辜者。山西某小電廠,規模小,但采用了先進技術,用廢料發電,屬于環保企業,但因其“小”,遂被劃入關停行列。用這種方式“節能減排”,完全違背了中央節能減排的真正意圖。
如果說,此類損失尚屬“個案”的話,大量“小企業”的消失則使經濟環境的生態失去了應有的平衡。其惡果迅速就顯現了出來。比如今年的“雪災”。主要電網癱瘓之后,電力為何不能迅速緩解或恢復?原因即在于各地的小發電廠基本都被關停,電力供應渠道的單一,極大影響了地方政府、部門應對緊急狀況的能力。
電煤供應緊張,一個重要原因即是大量小煤窯被關閉。以至于當時不得不緊急恢復一部分“小煤窯”的生產。“小”并不意味著不好,對于一些“邊角料”礦區,只有小煤窯才有開采的價值,才能杜絕浪費。我們要治理的是浪費、事故和污染,而不是“小”。
“大”與“小”,本來就是相對的概念,都是社會“生物群落”有機的組成部分。就像植物群落中的苔蘚、雜草、灌木、喬木等等,每個群體都有存在的價值,失去任何一個,整個生態系統就會變得極其脆弱。
回到房地產,房地產行業固然需要中房、萬科、萬達、招商之類的“重量級”大企業,同樣需要一些“輕量級”的地方性中小企業。大有大的好,大企業擁有規模優勢和品牌優勢,適合“造城”、“造鎮”級別的大型開發項目,對于體量小的單個樓盤未必感興趣,和小企業相比。也缺乏優勢。小企業固然在規模、資金、運作能力方面稍弱,但機動靈活,在小的項目上成本比較好控制。在這個問題上,董藩教授常常把兩者的關系比喻成麥當勞、全聚德與成都小吃、羊肉串之類路邊店的關系。狼吃肉,羊吃草,各有各的市場,各有各的消費群體,可以互相補充,但不能互相替代。
現實中,中小企業常常處于“弱勢群體”的地位,每次風吹草動,基本都在提心吊膽。2006年“國十五條”出臺之后,徐滇慶教授曾警告30%的中小開發商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但前提條件是“35%的資金充足率”要嚴格執行。當然,這里的“小”指的是資金實力,而不僅僅是規模。當時很多開發商確實萌生退意,這不光是“35%”,還有“90/70”政策的影響。不過,這兩個政策后來都不如想像中那樣一絲不茍,許多準備退出的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不過,中小開發商的危機并沒有過去,在“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巨大壓力下,大量的開發商都感覺到真實的危機已經走到了身邊。當然,對于一些資金實力相對雄厚的大開發商來說,恰恰嗅到了機會。萬科降價,不就被解讀為要收拾實力不濟的中小開發商嗎?惦記著這些“Small”的可不僅僅是專家學者。
其實,就算萬科不下手,也會有人站出來“清理門戶”。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這在自然界叫叢林法則,在經濟學上叫市場規律。當然“清理門戶”并不意味著所有規模較小的開發商都終結,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弱小的一部分。目前的房地產市場過于分散,需要適當“集中”。清理過后,市場占有達到了新的均衡狀態,大家都有錢掙,企業也更加優化。這與對“小煤窯”、“小電廠”的清理不同。這不是行政命令,不是“一刀切”,而是市場對企業的選擇和優化過程。
反過來,對于小開發商而言,及時退出并不一定是壞事,退出開發領域也并意味著一定要退出房地產領域。有專家建言,早點退出當股東,收益并不比自己開發少,喝著咖啡錢就回來了。如此以來,零星的民間資金就可以集中到優質企業手中,“集中力量辦大事”,房地產的資金問題就解決了。
羈鳥戀舊林,一個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的問題解決起來相當困難。解鈴還須系鈴人,有人“ThinkSmall”,“Small”們更應該想想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