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幾乎全民都在議論房價是否出現拐點,是否要大跌。從種種現象表明短期局部地區有“陣雨”,全國大部分地區“陰轉多云”,個別地區仍然是多云轉晴或晴朗。
前期上漲過剩的城市有可能短期回調,價量下挫,如以深圳,廣州為代表,影響珠三角區域。
預計這種天氣持續時間不會太長可能半年左右。因為廣州深圳等地的房價在第一次宏觀調控(1993—1994年)時市場以港人投資的外需為主而內需不足的市場特征下房價大幅跳水。經歷大跌后已有10年多的理性回歸市場發育良好購買心理行為成熟市場以內需為主導。2005~2007年的上漲是在全國其它大城市房價上漲帶動下,進行的補漲上漲前的價格與其他城市比已是絕對超值。按照資本價值洼地理論上漲是必然的臺理的何況深圳還有供應量極度不足的特性。
雖然深圳的房價被炒家過度炒作但供求關系并未發生實質變化,供應量的嚴重不足沒有緩解,廉價房門檻太高符合年限條件的人大多有房,意義不大中長期看好是成立的,廣州近期推出廉價房 門檻很低——家庭年收入20萬以內的在籍無房者就可申請,符合條件的大多不缺房而且廉價房地段價格比市場價低30%估計對商品房主力購買人群影響不大。何況這兩個城市的外籍人口較多。
國內二線城市目前房價水平尚在合理區間,大多未經大幅炒作,購買主力需求還是以自住為主,同時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亦可支持,長期發展看好。
目前的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在二線城市的作用應該是心理上的短期的更何況國家調控重點并非這些地區。如成都重慶的成渝特區概念的城鎮體化改革試點武漢的兩型社會試點東北的產業基地轉型等等都給西南中南東北提供短中長期發展的利好。
北京、上海市場需求強勁,市場前景無法比擬,在市場態勢不變,重大利好支撐的條件下,天氣指數理應是晴為主。
在2005年以前市場一直保持穩步增長,供求關系基本平衡,2006年后由于全國市場的普遍上揚以首都的地位自然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范圍的需求導致供需相對失衡,從而進入房價快速拉升通道。上海經歷2003 2004年國內第二次宏觀調控后,已經擠壓過度炒作的泡沫,市場回歸理性以亞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購買需求如同北京樣依然強勁。這兩個城市分別還有無法比擬的利好——奧運會和世博會,這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區域經濟拉動的影響至少是5—10年。
全國范圍的天氣中長期依然向好因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勢頭未改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十七大提出的人均GDP翻兩番(從2000美元到4000美元)的目標支持樓市長期穩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