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照
1959年生于陜西岐山,祖籍洛陽。1984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2000年結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第二期中國畫名家研修班,2004-2005年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陳綬祥藝術教育工作室訪問學者。現為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美術教育系國畫教研室主任。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一個成功的藝術家對于自己的理想是永無止境的追求,并獲得可能的成功,除了命運的造化,也有著個人對機遇的把握。
西安美術學院畫家李鴻照教授多年來在寫意花鳥畫方面的探索,所走的藝術道路是在學院教學體系的背景下,自身對文人畫的自覺而形成的不懈追求。因此李鴻照的寫意花鳥畫能夠在繼承明清文人畫風的基礎上,注重造型,嚴于寫生,并在構圖、筆墨、詩詞、書法、印章等方面不斷鉆研,以及深入地研究西畫理法,并融于寫意花鳥畫之中,避免了某些水墨畫得之于意,失之于象,而漸進漸弱的弊端。
中國哲學的合二為一、一分為二的互融特征,亦有著“太極圖”的法則,陰陽、虛實,水墨都是在巧妙的比較中,來獲得布局的存在意義。因而一個墨點,一條枯線,一片水暈,都會產生單獨的審美意象。其干、濕、濃、淡,破、積、潑、宿,是將水墨的分合散聚的變化,構成無數的點、線、面的分割,形成中國畫生命價值的展示。因此,枯筆與焦墨、潤筆與淡墨的不同使用,實際上是畫家心境的審美選擇,不單獨是一種技巧的訓練。這些中國畫的形式所存在于程式化之中,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敷衍出嶄新的意義,拓展著中國畫的形式感和創造力。

天高云淡,風范自立。李鴻照在多年的花鳥畫中,形成了明確可貴的藝術追求,并以自己的繪畫實踐獲得了數量頗豐的藝術成果。李鴻照在詩意的“興、觀、群、怨”中尋找著人生的心緒。因而諸多的花鳥畫的創作也記載著畫家辛勤的汗水,昭示著畫家的藝術信念,標志著不斷攀越的人生情懷。從李鴻照的繪畫流脈看,應該從徐熙、崔白、趙孟堅開始,歷經錢選、沈周、陳淳一線,在李復堂、惲壽平處順流而下,亦與現代花鳥大家相過從,淘撿生動,融化智識,清品至蘭;虛懷與竹,折枝橫斜,拈花自知。這種從筆墨程式到布局留白,以及詩書畫印的反復錘煉,不僅僅是吟詞煉句,而且從畫面的經營到人生心態的從容,也是積年累月,墨花朵朵,隨意由之,獲得了不枝不蔓,遠香益清,不舍冬夏,競相開放的結果。這里既有著“花開富貴,竹報平安”的雍雅,也有著“聽鳥說甚,問花笑誰”的自信。
近代以來對傳統文人畫的摧殘,導致了民族文化底氣的宣泄,是時大風狂肆,巨木曳地,以至中國畫多以功名與私欲參糅其中,但見江湖氣之浮泛,酒肉氣之四溢,是為濁者近而清者遠。而如今對文人畫的張揚,又導致了矯枉過正的困頓。
其實中國明清文人畫的成功之所以為后世所垂范,就是在于與主流意識的距離,導致個人心態從抗爭到平和,以及對自身命運的強烈關照,去尋找著自身的精神寄托。這正是不沉淪于市井,不汲汲于功名,常常于花叢明月之下,孤燈青卷之間,明窗讀易,夜雨識玄。這種對自身命運的自覺,不僅僅使畫面的雅意連綿,也升華著人生的遠瞻無限。
因此,李鴻照的筆墨實踐,包含著寫意精神的認同。含蓄內斂的墨色與筆韻,包含著個人心緒的張揚。李鴻照的花卉寫意多生發天機,淡雅如菊,有云卷云舒,榮辱不驚之春色,有花開花落,甘苦自知之秋意。李鴻照的繪畫中,常常流露著對京華煙云的懷念,這是對友人、師長的思念,也是對藝術理想的眷戀。一種“春風大雅”的氣度,以及“秋水文章”的潔凈,支撐著藝術的信念。于是有梨花盛開的春季,也見黃菊燦爛的秋風,以及明月游魚的靜湛,麗日翠竹的清馨,花隨人影,意從心境,流淌著筆墨的韻致,也寄托著心性的思念。

這種心象的形成,正是畫家所表現的形象不單純是物象的摹仿,而滲透著心里的向往。東晉顧愷之的“以形寫神”論的高明,就在于其形不是目的,而形是為了神的存在所設置的手段。“神”之為主,就在于畫家所要表現的物像或人像在于其本質尚有其魂魄所在,重要的是在表現出象形的精神含義。
李鴻照在生活中是一個溫和的人,但是也不乏剛烈的意志。真實的藝術人生,還是個人心中的目標。李鴻照面對著文人畫的興衰,個人生命的思索,從個人的自覺與抗爭中,深入地進行著藝術中的修煉。是謂:衣染煙霞,詩留天地。
(趙#8195;農《梧桐秋雨 桃李春風—李鴻照花鳥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