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8195;非
1959年生,陜西合陽人。1982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師范系,1988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史專業并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現為西安美術學院史論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王非先生是我們在中等師范學校讀書時的美術老師。印象中,那時的王非老師,雖然個頭不高,身形清瘦,但額頭寬闊,目光淡然而有神,所以給人以神清氣朗的感覺。那時他經常穿著干凈的灰色青年裝,頗有些儒雅溫和之風,處事也不張揚,和周圍的人比起來,顯然多出幾分從容與淡定。

畢業后的這些年,和王非老師還時斷時續地保持著聯系,也去他現在工作的西安美術學院和在長安一中的家里看望過他。那是九十年代初期,頭一次踏進他在一中的家,它的簡單讓我們覺得意外,那是王老師的愛人在學校的宿舍,屋內不過一床、二桌、一柜、一沙發、一茶幾,墻上掛著一兩幅字畫。空間雖然狹小,但也不覺得局促,雖然不是擺設整齊,但覺得很潔凈。我們問他在哪里寫字畫畫,他說有時用餐桌有時用茶幾。王老師像對待朋友一樣接待我們,問起我們各人的情況,又拿出他平時的許多字畫習作讓我們說說看看,他也不時談他的所想。他真是一個對字畫癡迷又用功的人,十多年時間過來了,他怎么還是在臨帖?要是我們,早都創作頗豐了。也許我們和王老師有不同的生活態度,當時詫異他為何不讓這些字畫變些銀子來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條件?不過看著王老師樂觀的神情,這種話也沒有問出口。記得那個年代,正值全民下海經商,聽說字畫也值錢了,連我們這些小人物都在蠢蠢欲動,禁不住到海邊濕濕鞋呢,而王老師一個大學老師卻如此安貧樂道,真讓人不好理解。
如今,又是十幾年過去了,王老師已經有了學校分配的房子和畫室,但他還是住在長安縣的家中,說是那里空氣景色都好,也已經習慣住鄉村了。現在這個家也比以前大了點,有了單獨的畫室。說起這個畫室,還真是不一般,那是這所中學早年留下的窯洞,曾做過校長辦公室,位置確實不錯,背靠少陵原,面臨空闊的樊川,門前一個大平臺,綠樹叢竹環繞,十分清凈。加固裝修之后用作王老師畫室,我們去過幾次,那真是潛心書畫的一個天堂。王老師在字畫上多署“穴居士”,那是名副其實的。
這些年里,在這口窯洞畫室和王老師家里,我們幾次看到過他很多字畫,雖然我不會寫字畫畫,但每次都覺得耳目一新。王老師的確太勤奮了,五十歲左右的年紀,我沒見過第二個。他數十年如一日,對字畫在筆墨、境界上的追求,全靠的是他認真的態度、精進的精神和豁達超然的心態。時下書畫界的各種浮躁風潮、對功名利祿的追求,我在王老師那里都沒有看到過。這種人格境界和品質,在他的字畫里應該都能看得到。他近些年除了寫字以外,畫了不少竹子蘭花,那筆墨我不懂,只是覺得筆筆扎實、精到、好看,有書法趣味,而畫中撲面而來的干凈清爽和書卷氣息,真是叫人提神,反正我是百看不厭。

多年來,他除了教學,就是寫字畫畫讀書。他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合理又緊湊,從不把時間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我是王老師的學生,我覺得他除了字畫好,又很博學,中西古今文化典籍廣泛涉獵,又能融會貫通。他作文惜墨如金,發表過的為數不多的論文,無論談書法還是論繪畫,都有獨到見解,通過引經據典進行透徹說理,文風雅致爽朗。真是畫如其人,文如其人。作為一個業余書畫欣賞者,我無法對王老師的畫作出所謂的專業評論,只是覺得他畫上的蘭竹真是很美,而且美得純粹,美得自然,欣賞久了,能讓人感到心境清澈,產生一種在這個甚囂塵上的世界上靈魂經過炙烤之后獲得一片綠洲的安適清涼感。(張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