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亭人
1963年生,山西萬榮人。1983年考入山西大學美術系,1987年分配到山西師范大學工作?,F為山西師范大學書畫文化研究所所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陳綬祥藝術教育工作室訪問學者。

趙亭人并非以畫梅花擅長,卻以畫梅花而與眾不同,其梅花取法宋元,秉承古意,意趣盎然,姿態多變。其實,梅花只是他筆下花鳥題材的一部分,他的繪畫題材廣泛,旁人看似生活閑物,他卻能盡入畫中,從一竹一梅到一蓮一藕,從一蘭一菊,到一蟲一魚,可俗可雅,大小無分。繪畫的題材并沒有限制住他的創造,相反,廣泛的創作題材使他游盡山水,寄情于其中,笑面人生,超凡而脫俗。
在亭人看來,畫畫并非難事。這不是因為他已經把畫畫得很好,而是緣自于他與眾不同的生活態度:不求聞達,廣結善緣,自覺覺人,樂在其中。“煙花三月下揚州”是一句古詩,也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春暖花開之時,邀約三五知己,寄情于江南,享樂于江南,觀山,游水,賞花,喝茶,游弋于天地間,行走在山水中,山光水色,蕩漾奪目,豈不大快人心,神仙生活亦不過如此。一次,有學生問道:“趙先生每日游山逛水,何時畫畫,畫了幾張畫?”趙亭人看著學生,答道:“畫,早已在心中了。”學生撓起了頭部,百思不得其解。記得古人曾說過,畫畫有三層境界,其一,對景寫生,照搬原物,一草一木,皆入畫中。其二,對景寫生,有取有舍,取舍得當,不失為畫。其三,觀景看物,不動筆墨,胸中有畫,畫在胸中。亭人的畫已超越了前兩層境界。
亭人的山水情懷,也正合乎宋人郭熙的山水畫論。郭熙認為畫家要“神于好,精于勤,飽游飫看”,才能胸有丘壑。亭人的畫以寫意為先,抒懷寫情,用筆放逸而不拘常格。無論高山峻嶺長圖大障,還是平遠小景,取景布置都富有新意。在他的作品中,山林連綿,煙霧繚繞,洲渚魚舍,溪橋魚浦,一片江南之景。其畫大抵以水墨為主,有的兼有淡著色,使用披麻皴,柔韌細長,給人平淡天真之感。

亭人自嘲為“龍門散人”,這其中有兩層含義;其一,自己出生于龍門,其二,自己是個懶散的人。世人可能不知道何地為龍門,但提起“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可能無人不曉。山西省河津縣古稱“龍門”,亭人就出生于此地,河津縣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運城市的西北角,東迎汾水與稷山縣為鄰,西隔黃河與韓城市相望,“鯉魚跳龍門”的傳說故事正是發生于此地。河津自古多俊杰,春秋時期孔子七十二賢之一的卜商,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初唐四杰王勃等都出生于河津,后來亭人的出生地被劃為萬榮縣管理。亭人說自己是個懶散的人,可能與亭人的性格有關,在世人看來,亭人言談不多,沉穩若定。那是因為與之不熟之故。若熟之,他也是談笑風生,談天,說地,品茶,論畫,無所不聊。實際上,亭人做起事來并不懶散,畫起畫來更可以用勤奮來形容。亭人自小受祖父耳提面命,習文誦詩,描紅涂鴉,隨入丹青之門。后經學院派教育,和其他學畫者一樣,歷經素描、寫生等基礎訓練。兒時的愛好,扎實的基本功與其獨特的天賦,使他成為同輩的佼佼者,但他不滿于學院的教條,臨摹傳統名家古畫,數十年來,從未間斷。
時下流行“第二眼美女”之說,意思是說,初看女子長相一般,細細品位起來卻發現非同一般,可圈可點。其實,看畫像看人一樣,要耐看,要受得起看,要經得起琢磨與推敲。細細品味亭人的畫,感覺耳目一新,清新之意如好茶之香漸漸彌出。其畫取法宋元,又不拘泥于古法,筆墨酣暢淋漓,有一氣呵成之墨,亦有精雕細琢之筆。墨色變化豐富,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可謂高古與淡雅俱存,清新與老辣皆備。可見,亭人的筆墨功夫非同一般。

亭人的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相互交映,相得益彰。亭人的畫是“凝神于景”、“心入于境”,心靈與自然合為一體,在大自然中得到了停歇,心似乎消失了,只有大自然的紛爛美麗,景色如畫。即所謂“超然心悟”,“象外之象”,紛繁流走的自然景色展示的,是永恒不朽的本體存在,而這就是“無心”、“無念”而與自然合一的“禪意”。作品中的梅花,平凡、自然、律動、深沉。一切都是動的,而它所傳出來的意味確是永恒的靜,本體的靜。在這里,動乃靜,實卻虛,色即空。而且,也無所謂動靜,虛實,色空,本體是超越它們的。在本體中,它們都合為了一體,而不可分割。這便是在“動”中得到的“靜”,在實景中得到的虛境,在紛繁現象中獲得了本體,在瞬間的直覺中獲得的永恒。在這一刻,你突然感覺到這一瞬刻間似乎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現在似乎融到了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處,也不再知道自己身心何所由來。
正所謂任世間萬物如何變化,梅花是我,我是梅花。(楊#8195;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