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科
1958年生于陜西。1978年入伍,1989年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1990至1992年進修于中央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海軍政治部創作室正師職創作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軍旅畫家吳建科,多年來始終堅持創作來源于生活、還原于生活的創作方向,在豐富復雜的生活中提取藝術靈感,并驗證自己作品的精神含量。他始終關注現實生活,在生活中發現詩意的素材,并把它們歸納、提煉、概括為藝術形象,致使他的作品形象豐富,有血有肉,生動典型,個性鮮明,洋溢著濃郁的時代氣息。
這是吳建科作品的總體風格與走向。多年來,以謳歌詩意的生活為宗旨的畫家吳建科,步履遍及軍營海疆、山區村落#8943;#8943;在厚及人高的速寫本中記錄了生活變遷、時代腳步、滄桑世事、人生景象。不同的是,吳建科總是從積極的方面建立自己的觀察角度與切入點,因此,他作品中的生活充滿了歡樂與自信。另外一點是,從生活出發,確立相關的形式、語言與筆墨方式,力求生動平實與樸實自然。由于堅持了這樣的出發點,他的作品無論在形式、語言與筆墨方式上,都顯現出新穎感而不落俗套,畫面中彌漫著生動的氛圍,并展示出豐厚的意義與含量。
正是現實生活的豐富性為畫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資源,也為畫家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畫家緊緊地觸摸著生活的脈搏,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著生活的內容,這種內容又被他轉化為形式化的藝術符號。畫家筆下反復出現的意象—老農、兒童、牛羊、山水等,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形象。當這些形象被賦予一種情調時,那種浪漫主義的內核自然煥發出一種色澤,人與物自然表現出一種憨厚的可愛、質樸的智慧,動物被人性化了,萬物都在和諧共處的狀態下,構成生命的旋律。值得注意的是,吳建科在作品中追求一種韻味,力求使筆墨與點線面、與追求的生命韻味相吻合。在造型中力求進入深層的表達內涵。他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摸索出一套“不規范的法則”,在巧妙的變形與夸張中,獲得了理想的表現方式,那便是北方農村與農民及其生存環境的熱烈、粗放、野性的氣質。
吳建科在作品中表現的野性古樸、寧靜和諧、輕松愉悅、明麗清新以及高山流水的高遠境界,都是以現實為出發點,以謳歌生活為目的的。這在實際上,傳達的是當代人在審美活動中得到的感情釋放,以及從生活現實出發所創造的思想、價值、精神體系和文化理想。
他的作品十分注意線、墨、色的整體布局,特別是在線的結構與空間分割上再略施墨與色,進行補充,使線、面成為意象的主要形式語言。畫家長期的速寫練習,使他對形的感受十分敏銳,無論人與物,線的運用及其美感,都體現為一種率意的單純,在一波三折的線條中,包含著行云流水、有意無意、有序無序的自由揮灑,由此,現在畫家的作品中。又表現為極強的結構性與表現性意義。在水墨創作中,畫家以速寫的“臨場性”入畫,在筆墨運用中,保持了一種生動性與運動感,意象因而顯得凝練、簡潔、鮮活,并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與生活激情。這其中畫家自覺地把生命感知、生活體驗轉化為藝術形式與語言符號,因而使得作品獲得了整體氣韻和經過提煉的形式意味。

現實生活的豐厚與鮮活,孕育了吳建科及其藝術,他的水墨畫在生活中成熟起來。當然,反映在他作品中的生活是理想化與詩意化的,畫家善于在生活中發現美、提煉美,并具體化為形式語言。吳建科的藝術取向與風格選擇說明了他的自信,他走在一條堅實的生活之路上,因而他的繪畫必然顯示出一種充實之美,并且在作品中生成特有的內在力量運動與回旋軌跡,進而形成自己的筆墨秩序,使之貼近現實,又別具形式意味。 (徐恩存)
延伸閱讀·自家畫語

視覺記憶是繪畫創作的源泉,在繪畫過程中去挖掘自己的記憶,去完成自己的創作。因為人的思想是無形的,是變化無窮的一種生物,所以要想表達一種更豐富精神層面的東西,就更要尋求一種自由的、多空間的、多樣化的繪畫手法。因此就要求畫家在司空見慣的生活中,用藝術的眼睛發現常人看不見卻能體會到的感覺,再把所看所感的事物用一種主觀的繪畫語言表現出來。而思維想象是一個過程的積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挖掘人的豐富想象力,把視覺與觸覺的東西漸變為一種視覺繪畫語言,把無限的心理空間漸變為有限的畫面,挖掘出腦海里的想象畫面,只有拓寬自己的想象思維空間,才能使自己的繪畫變得豐富多彩,精神無限。要把無形的精神想象落實到畫面上,我以為最理想的手段就是以東方繪畫的空間布局、平面展開,不受西方透視的束縛,用單純、樸實的意象造型手法,隨情而出的線條筆韻,變化莫測的水墨、宣紙,原始自由的繪畫風格,才更能接近表達一種自由的思維想象空間和情感意境變化,才能直接在畫面上尋找造型與靈魂的完美結合,才能把自己對人生、對造型、對藝術的理解逐步表達出來。
繪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方式,還要以多手段尋找一種情感載體,而每一種載體圖像都可能表現一種觀念。這也就要求畫家利用某種形式語言,把自己所關注的主體緊密連接在一起,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尋找一種精神慰藉,在藝術的真實中尋找自我。通過一系列感情體驗,理性的判斷、分析,把自己的感受畫出來。繪畫語言是由無數精神語言組成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所以我們應盡量避免某種單一的形式手法,把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局限起來。創作的過程不應從概念出發,而要情動于衷,否則,表現出來的作品就會平俗、無味,沒有深度。靈魂深處流露出來的東西,才是最感人的。
人類本身就有觀看的欲望,所以人們就會以各種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繪畫只是其中之一,人類的各種藝術活動都是一種本能,不要給它加以概念。視覺語言的表現是豐富多彩的,無論你選用何種語言,關鍵是你要說什么?藝術的表現沒有絕對的自由,但要有絕對的自信。只有尊重人性,繼承學習優秀的文化遺產,結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空間,才會創作出既有特點又有個性,從形式到精神都能完美統一的好作品。 (吳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