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8195;巖
1965年生于山東單縣。現為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陳綬祥藝術教育工作室訪問學者。

結識張巖,始于共同求學于西安美術學院的因緣,師門出入,一來二往中,漸知其人其學其藝,繼而與之游,蒙其不棄,成為切之友。
張巖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專業,畢業后供職于陜西師范大學,從事古代書畫研究和教學工作。旋又考取西安美術學院研究生,深入對中國古代美術史論的研究。2005年,負笈入京,到中國藝術研究院陳綬祥藝術教育工作室作訪問學者,一步一個腳印,為學為藝精進不已。

張巖訥言敏行,厚樸敦誠,有典型的魯人氣質,為學從藝二十多年一路走來,辛勤耕耘,甘苦倍嘗。窺其學和藝,肆力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古代繪畫、書法史論研究;二是寫意國畫和書法的創作實踐。道成而上,藝成而下,張巖學與藝修與證并進,雙楫并蕩,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當代熱鬧非凡的書壇畫界,張巖沉潛傳統,深心于古,多年傾心于中國古代美術史論的研究,尤其對宋元文人畫、中國書法史論的研究用功尤勤,得力最多。對中國傳統書畫精神和內理的勤學善悟,對古典藝術文脈的洞察,心不離道,使得他的書畫創作實踐得以沿著傳統文人畫典正的脈向行走,始終堅守著中國文人畫的品格與筆墨精神。
張巖多年來勤習書法,在實踐上一直堅持融通書與畫,書從魏晉著手,耽于鍾王,浸淫唐宋,薰顏習米,繼而出入明清諸家。每入其畫室,輒見習筆廢紙盈篋遍室,濡墨之水溢缸滿缽,常驚其用功之勤苦,嘆其沉潛之深入,可謂“立腳不從流俗走,置身定與古人爭”者也。正是有長期的書法磨礪和理論修養作為根基,他的畫在不斷的修行中精進。近幾年,張巖的繪畫和書法多有進境,入西安美術學院讀研究生畫風一變,為一進境;負笈京師,入陳綬祥工作室,訪友參師,品味更上層樓,其繪畫作品集《學步集》所收寫意花鳥畫,瀟灑空靈,清氣逼人,就是明證;近期他又傾力于山水畫創作,長期的傳統滋養,在參悟造化中規撫古人,加之花鳥、書法的前行浸潤,他的山水一入手就與時風拉開了距離,追求古雅、脫俗的文人藝術格調與品位,筆墨松秀、古淡,氣息清新、淵靜,自然流露出雅正、平和、靜逸的文人畫意境。可以看出,張巖力圖在深挖古人與參師造化中尋找自己的筆墨語言與繪畫風格,這是一條富有挑戰性的路,也是一條正路、大路。不與古人血戰、不在古代大師名賢的筆墨中討生活,不在自然造化物理的淘洗中打草稿,不讀書去胸中塵累,書畫何由大成?張巖正是體悟到了這一點,所以愿力堅固,體用兼修。
雖所走乃艱苦、寂寞之道,然張巖不以為倦,樂之不疲,自甘淡泊,不與凡卉爭榮。正如黃賓虹論藝人之磨礪所喻“蠶必三起三眠而后化蝶”,張巖年逾不惑,觀其所行,察其所安,正抱道自堅,沉酣傳統,奮力前行,守著自己的園地耕耘不輟,他日眠起之后,大成必當不遠,吾儕拭目以待,且為祈為祝。
(林#8195;坡《循著古典文脈行走—解讀張巖》)
延伸閱讀·自家畫語
就當今中國畫的教學,各大專院校對所開設的課程存在的弊端,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文化課的開設存在著不合理性。這幾年的高校擴招,使藝術類考生的素質低下,好多學生的興趣根本不在專業上,更談不上對中國畫的理解。中國畫是本土文化,但學生入校后,首先考慮是外語的過關,相對于中國文化的經典篇章得不到精讀,因為學校根本沒有像外語一樣強調國學。
書法教學相對薄弱,甚至不設書法課,原因是缺少專業師資,書法課成了“萬金油”課程,學生不能真正了解書法理論,學不會用筆方法,直接影響繪畫。

第二,對中國畫經典的臨摹不到位。
第三,過分強調中西結合。
第四,歷代經典繪畫理論被忽略。
針對以上原因,在我們中國畫教學中,我認為應采取如下對策:一,加大經典的臨摹力度和臨摹時間,縮短創作時間及寫生時間。
二,加強國學課的開設,國學課程不僅藝術生要補,所有專業的大學生都應該補上這一課,否則會直接影響國民素質的提升,更談不上中國畫的健康發展。
三,強化書法隊伍,中國畫專業隊伍應是一支書法和繪畫相結合的隊伍,中國畫家首先要將書法寫好,國畫教師首先是一個書法家。(張#8195;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