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事物特殊性總是倍感興趣,并將任何發現和概括畫出來。普遍空間概念是對建筑師所追求的豐富和多元化生活的否定,我渴望強調生活的不同方面,而不是抹殺它們。”
——保羅·魯道夫
保羅#8226;魯道夫Paul Rudolph(1918-1997),出生于美國肯塔基州的艾爾克頓,1947年畢業于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后任耶魯大學建筑系主任。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完成了包括住宅、公寓、公共建筑在內的大約160項工程,代表作品是1958年設計的耶魯大學建筑與藝術系大樓以及維爾卡姆研究院、香港的奔達中心。其建筑設計作品以空間結構復雜而聞名,是當時舉世公認的天才建筑師。
魯道夫早年師從于格羅皮烏斯,和菲利浦約翰遜是同學。50年代起與路易斯康同在耶魯大學建筑系任教,其后的學生有諾曼福斯特、德爾斯科特。但是五十年來,這些名字都已經在建筑界聲名顯赫,惟有魯道夫,似乎越來越容易被一筆帶過。在今天,書店里幾乎沒有專門關于他的書籍,建筑系的學生甚至都不曾聽教授說起他的名字。但實際上,這些與魯道夫相處過的建筑大師們幾乎都公開承認過他在建筑上的優秀。
魯道夫作品的特點是:追求“分離感”。他善于使用小尺度的,復雜的系統來替代粗糙和毫無特點的建材,常將粗笨的柱子分解為一組形式優雅的列柱。只要結構允許,他還將建筑的墻面和樓板分離開。這讓魯道夫創造出復雜多變的空間層次,同時以最為敏感的方式反映出不同城市環境的限制和相互關系。這就是為什么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頗似中國古建筑的木構架結構的原因。但在他的后期作品中,例如奔達中心,結構傾向幾乎消失殆盡,魯道夫自己對此的解釋是:“螞蟻終歸不同于大象。結構在小型建筑中經常占支配地位,但在大型建筑中已經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內部的循環。”
此外,魯道夫一度對在車流如織的城市中建造占地很大的獨立式高層建筑進行過激烈反對,而且竭力為大都市爭取更多的公共空間。所以在后來的奔達中心,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高層建筑以及公共空間的融合所作出的嘗試。
魯道夫的建筑草圖也是一大特色,不但極富表現力,而且能生動地解析作品。每一根線條都在描述著空間的發展變化以及對光線控制的仔細思考。在他的筆下,疏密有致、粗細不同的鋼筆線條表現出凹凸不同的質感,就像音樂會中各種樂器交織出的重奏一樣。他在耶魯執教期間,對于學生的草圖有非常高的要求,對于那些用浮華方式表現嚴肅思想的人,他常會批評其“漂亮的草圖并不能創造一個建筑師”,而對于那些有想法的作品,即使草圖畫得很差,他也會滔滔不絕地正面評價它的發展前途。

與同時期的路易斯康相比,兩人的建筑同樣極富紀念性風格,最大限度地擴展了混凝土磚石的雕塑性;但是,兩者又是如此的不同,路易斯康的作品含蓄,靜謐,所以被后人尊為“建筑詩哲”,而魯道夫則更為激進,同時又對細節進行點滴的推敲,一生不斷嘗試更適應時代的風格,頗像雕塑家、畫家與工匠的混合體。有人曾經評價:在二十世紀的建筑師中,路易斯康和魯道夫是僅有的兩位通過運用光線也可以創造出獨特的建筑意境的建筑大師。
魯道夫,沖動,率直,個性上雖然有些害羞,但是并不謙虛。他并無太多學者風范。但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對學生的要求是出名的嚴格,許多學生都被他的嚴厲批評嚇倒過,但沒有一位學生愿意或者可以抵制他一往無前的思想。英國建筑大師諾曼.福斯特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在耶魯,魯道夫是個傳奇式的人物。1961年,我考取了耶魯大學,攻讀建筑學碩士學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聆聽魯道夫的親身教誨……他的發言從來都是直言不諱,措辭激烈,在工作室里講起話來向來都是沒完沒了,這或許是被建筑的激情所驅使的緣故。”
美國的建筑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我們重新審視一下美國建筑的最新發展,就會知道,假如保羅#8226;魯道夫的教導和他的建筑實例能發揮更大影響的話,今天的美國建筑會少走多少彎路,會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即使放在今天,魯道夫的很多復雜的設計手法,依然只有極少數人才會嘗試。而長期以來,他的建筑理論和實例也很少能被同時代的人所理解。這也許就是為什么他在舉世公認之后,又被慢慢遺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