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屆奧運會在北京成功地舉行。此次奧運會的異彩紛呈讓世人認識了中國,認識了北京。也讓世人記住了中國、記住了北京。這次的北京奧運會讓中國人更加地自信,讓中國人更加地自豪。但是在這場火熱的奧運盛宴的背后,中國的股市卻讓人感受到了另外一番寒意。
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已經結束了,中國經濟正式進入后奧運時代,奧運會召開的這16天,對于普通股民來說,是艱難和痛苦的16天,大盤持續的走弱,讓本來已經非常虛弱的股市雪上加霜,市場到了危急關頭,股市的持續下跌,讓我們看到了奧運之后市場持續走弱的影子,在此次奧運會上,“中國軍團”以51枚金牌高居世界第一,但深滬股指也毫不遜色,奧運期間跌幅高居世界第一。以8月24日收盤指數2405.23點計算,8月8日以來11個交易日上證指數總體跌幅高達11.82%,最大跌幅達到16.24%。
奧運板塊整體跌勢慘烈
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與華麗炫目的開幕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深滬股指一片慘綠。當日,上證指數暴跌4.47%,深成指暴跌4.17%;接下來一個交易日,滬深指數分別再次暴跌5.21%和5.64%;8月18日,滬深指數分別再次暴跌5.33%和4.86%;8月19日,滬指創下2006年12月19日以來的新低2284.58點,與8月7日收盤指數2727.58點相比,上證指數最多暴跌443點,最大跌幅達到16.24%。深滬交易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24日收盤,兩市總市值為156465億元。而8月7日收盤后兩市總市值尚有17.79萬億元,這意味著奧運期間兩市總市值至少被蒸發了2.14萬億元(其間還有中國南車等新股上市)。
從8月8日到8月24日,兩市僅有43只個股出現上漲,有89只個股跌幅超過30%。其中,前期被惡炒的“奧運”概念股出現“見光死”,跌勢慘烈。在兩市跌幅前10名的個股中,“奧運”概念股就占了7只,其中中體產業排名第二,跌幅高達47.08%;西單商場排名第三,跌幅達44.59%;首旅股份排名第四,跌幅達42.58%;全聚德排名第五,跌幅達42.31%。此外,北京城鄉、中視傳媒、中青旅,等亦跌幅較大。在奧運結束后連續下跌的股市卻也愈加“神勇”,竟然一口氣連破2200、2100、2000等整數關口,跌到了讓所有股民都目瞪口呆的1802點,若非9月18日政府出手救市,后果不堪設想。可見在國際政治金融形式風云變換的時候,國內股市的穩定是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基礎。在非常時期政府使用了非常手段。就是真正的愛護股市愛護廣大股民的具體體現。
那么奧運期間股市下跌的原因何在?那么“后奧運效應”時代的中國股市向何處去?難道在創造出北京奧運奇跡的同一個政府、同一個國家在國內股市上就真的要毫無作為嗎?
我們不得不去尋找答案
“后奧運效應”是指,奧運主辦國及主辦城市在奧運會結束后,出現經濟下滑的現象。最能體會這一看似輕描淡寫的 “現象”對經濟負面影響的,莫過于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市民。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后導致的經濟衰退,讓這個城市的人們不得不勒緊褲腰帶并足足用了30年才把奧運欠下的賬還清。當然,不是每個舉辦奧運的國家和城市都像蒙特利爾這么倒霉。但確實如此,歷史上多數主辦國和城市會陷入“后奧運效應”帶來的經濟泡沫,進而步入較長的經濟低迷期。這是因為:奧運會本身是一種資源,它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借此東道主不難創造出財富。奧運結束等于經濟刺激結束,投資銳減。此時若沒有規模較大的后續產業和需求跟進,則經濟會步入困境;另外,借助奧運之前獲得較高水平投資而發展起來的就業機會和相關產業鏈,也將隨著奧運結束、投資減少而減少。這樣,數量龐大的人們不得不重新尋找工作,導致就業壓力劇增。此時如果有可以繼續用于投資的項目,并且這些項目能大到足以帶動東道主國家的經濟增長,問題就不存在。否則,銳減的投資伴隨就業壓力將使經濟進入較長的低迷期。奧運期間,中國的股市的確是在持續下跌,但是股市的調整早在去年下半年就開始了。從歷史經驗來看,奧運會召開的當年,有的國家是有大幅上漲的表現,比如韓國和美國,也有的國家股市表現出下跌或者是持平,比如說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奧運會和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
當前股市出現大的波動,下跌的行情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這些因素可能跟奧運沒有直接的關系。首先,從宏觀經濟的層面來看,中國經濟受到美國次級債、全球經濟減速、金融危機加深的影響,中國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所以,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在提高;投資選擇更加謹慎。
其次,國際市場原油、礦產資源,包括糧食價格都在大幅上揚,由于美元的貶值。企業的生產成本也在提高,所以投資者可能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所擔心。
第三,也有一部分投資者擔心某些上市公司巨額融資,包括“大小非”解禁,所以做多的動力不是太強。當然中國股市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這也是保證股市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股市和奧運的關聯性其實并不大,股市的發展還是取決于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從當前來說,中國經濟仍然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態勢。隨著公司業績的公布,多數上市公司的業績也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態勢。而且應該說經濟這一輪調整,股市當前的市盈率水平已經大大降低了。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有些股票價值可能是被低估了。隨著國內CPI的回落,國際油價的回調,投資者信心的增強,中國股市可能會在一個時期以后走出低迷,向合理的價值區間去靠攏。
那么,北京奧運會后對中國的影響如何?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分析北京奧運會的投資規模以及因此衍生的產業與就業等等在中國經濟所占的比例。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北京占中國GDP的比重低于4%,奧運會7年投資3000多億元人民幣,對北京GDP增長率的貢獻率平均低于0.8%,而北京市平均GDP年增長率高于10%。換一種說法,以注意力經濟、品牌經濟、借力經濟為特點的奧運經濟,是借助短期的巨大影響來提高區域經濟發展,受益對象是主辦城市北京。而北京的經濟總量在全國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相對較小,奧運相關投資在全國投資總量中所占比例也較小。因此不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多大的作用。所謂“后奧運效應”會造成中國經濟低迷或“后奧運”依然能積極推動中國經濟,這類悲觀或樂觀的預見均無道理。畢竟,經濟發展的趨勢主要取決于經濟的基本面。
盡管數據說明,奧運會的結束對中國經濟影響甚微。但依然有很多人寄希望以奧運會成為中國經濟的“拐點”。這是因為人們普遍對中國經濟境況的擔憂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普通情況下奧運之后國內經濟都會出現下滑,后奧運時代,經濟如何持續穩定發展,股市如何持續穩定發展,成為我們需要思考的重中之重。奧運期間股市一直走弱,為什么管理層一直不出臺利好?因為他們需要應付后奧運時代帶來的各種經濟問題,奧運會,給了世界一個了解中國的機會,而奧運后的經濟,發揮得好了,更能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后奧運效應”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雖然不大,但并不能說明目前中國經濟前景樂觀。相反,中國經濟問題依然存在并愈加嚴峻。雖然奧運會的召開,對北京的經濟影響較為明顯一點,奧運申辦成功以后,對投資的拉動比較明顯,尤其是對第三產業經濟的拉動。因此,前段時間與奧運有關的板塊在股市上都有一些反映,尤其是旅游板塊的表現比較好。”但是,奧運過后,隨著消費的減弱,奧運行情也會隨之減弱。
如此看來,曾經被千萬股民期待的奧運行情其實已經蜻蜓點水般地掠過了股市,該漲的已經漲了,沒有漲的,奧運后還會漲嗎?現在,股民更多的投資疑問開始浮出水面,沒有了奧運行情,作為投資者的股民,奧運會后該把錢投向哪里? 不可否認,我國經濟碰到的難題越來越多,近幾年以來,物價上漲、股市急跌、房市震蕩等等,表明我國經濟狀態低迷,這樣的局面還將延續下去。
而我們的金融市場管理的不規范,使股市成為傷心地。股市沒有擔當起令人放心的投資平臺。與中國金融市場極其相似的越南金融市場,就是率先被秋風吹落的黃葉。它帶給人們的警示和憂慮是,下一個會是中國嗎?特別是進入到9月以來的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更使中國金融市場的雪上加霜。國內股市低迷,一個成熟的市場上卻找不到任何一方的贏者。外圍金融環境的惡化。使今后幾年的全球經濟發展都蒙上了陰影。難道世界性的經濟大衰退、大蕭條真的來到了嗎?我們該如何應對,廣大股民該何去何從?面對不斷縮水的市值,誰能無動于衷?
那么面對這么嚴峻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
或許奧運會帶給我們的并非經濟技術層面上的機遇,而是思想上的開拓與嘗試。奧運作為國家大型項目已勝利結束,接著,更大的國事擺上臺面,我們如何克服當前的經濟困難?─舉辦一屆象征人類文明的奧運會,能否給我們社會的現代化以及人們的思想解放帶來啟發和契機?
歸根結底,我們面臨的問題依然是如何落實“讓更多人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簡而言之,中國經濟長期以來處于”蛋糕分配”的困境。合理的分配原則將刺激生產和消費,帶來經濟繁榮以及社會和諧;反之,分配的不合理對經濟有抑制作用,社會矛盾得以沉積,盡管GDP每年在增長,卻不意味著更多的人獲得更好的生活。要解決“蛋糕分配”的瓶頸困擾,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法治和市場是中國經濟的核心所在。這也許就是人們期待奧運后帶來的經濟“拐點”。
北京奧運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中國式“集體力量”的強大。不難想象,這個結果在將來的日子里會激發中國人的自豪感,對增強凝聚力有極大的作用。但正如我們已經反省到的那些問題一樣,不管任何人賦予奧運會多少主觀意識,一場體育活動即使規模再大,終究不可能改變現實中的一切。就像有人可以在鳥巢現場觀看一場視覺豐盛的開幕式,有的人卻只能在家中看電視轉播一樣,心理上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落差。
這就是所謂的“后奧運時代”表征,心態來源于之前對奧運會的幻想和誤讀,畢竟,奧林匹克運動不是以促進經濟發展為主旨,對于主辦國的真正價值,是體現在為奧運會注入了什么文化元素,并讓世界上的不同國家和民族真切了解主辦國的意愿,以達到“和平、友誼、進步”的目的。這些本質上與普通人的經濟生活無關。但是作為大國崛起標志的奧運會,也有可能成為中國社會變革的轉折,進而使中國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階段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過去幾十年中,我國居民把近一半的收入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折射出居民對未來信心不足。和傳統的儲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為防范將來不測,人們收縮了本可以用于消費的投入。而投資和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因,盡管這些年來的財政刺激(消費)數目極大,卻達不到拉動內需的預期目的。那是因為真正應該成為消費主力軍的老百姓“不敢”消費。切記,13億人口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只有更多老百姓消費托起的內需拉動,才能使中國經濟進入健康繁榮和穩步增長的良性循環。顯然,這不是僅僅靠經濟手段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而且正是這種在經濟學上的保守主義習慣卻讓我們金融行業在2008年10月的國際金融危機中成為了世界經濟中唯一的安全“孤島”。甚至成為了我們快速縮小和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差距的難得的機遇。所以面對紛繁復雜的投資世界,中國股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些“奧運”和“世博”的臨時性的行情,而是一種正確的政策引導和價值投資的扶持。但是由此次奧運會所帶動的我國在科技領域、金融領域、制造業領域的巨大進步將持續地體現在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中,真正的把奧運因素融合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洪流中。所以奧運的意義不僅僅體現在體育競技方面,它是我們科技產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進步的催化劑。是中國綜合經濟實力的具體體現,是我們能夠在新世紀跨入世界一流大國的入場券。
所以,在這關鍵性的時刻,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的勝利召開,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新的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起點,是中國股市在新的世界金融格局中一次破繭而出的契機。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全面分析了形勢和任務,特別是經濟形勢,實踐證明我國總體形勢是好的,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金融業穩健運行,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因此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繼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這就是我們真正的“后奧運時代”股市的沖鋒號角,是穩定股市最重要的措施,也是幾千萬股民真正的利好。
因此,當“后奧運時代”到來時,對中國的考驗并不亞于奧運會。如果把北京奧運會比作中國的“成年禮”,就應該正視它的時代分隔意義。也就是說,當奧運會拉下帷幕,人們對國家期望值的表達方式也就會隨著大環境迅速改變。這時候,凝聚民心、集中民力的最佳途徑是要尋找一個政策的釋放點。而推動社會穩定與發展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增加國民的幸福感,盡快促使社會利益的分配更加公平。真正實現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上提出的“增加人民群眾財產性收入”的莊嚴承諾。所以我們的未來依然充滿著希望,“后奧運時代”的中國股市將比北京奧運會更加的精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