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歷史發展上,只要小農經濟或是傳統村莊還存在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法國、意大利等,在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時,都有農村綜合建設的客觀過程。去年中央提出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轉變,這正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主要背景。此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如何在世貿框架允許的范圍內加強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業,以應對國際競爭,這也是新農村建設考慮的一個方面。與此同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能夠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以形成內需拉動型的經濟。鑒于此,全面準確地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科學內涵,在當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特征
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有著豐富內容和深刻內涵的重大課題。根據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中央明確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舉措和發展目標,這20字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高度概括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其中,“生產發展”是其物質條件、“生活寬裕”是其具體落實、“鄉風文明”是其思想基礎、“村容整潔”是其環境氛圍、“管理民主” 是其體制保障。這五個方面相互融通、相輔相成、互為前提,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概念的科學內涵,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在于改善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和持續的自我發展能力,以新農民、新風尚、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的“五新”為標志,以加強農村道路、水電、水利等生產生活設施建設,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為農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務為手段,最終將目前還很落后的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諧的新農村。這一宏偉目標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它既要求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求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要求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又要求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既要求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又要求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既要求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又要求推進農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現代化。這充分表明,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大課題、一篇大文章,可以涵蓋“三農”工作的主要方面,包含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農村全部工作的龍頭和主線。抓住了這個龍頭,就抓住了農村改革發展的關鍵;把握住了這條主線,就把握住了農村改革發展的全局。
二、走出觀念誤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是某一方面的簡單孤立發展,而是一個全面發展的系統工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正確的建設方向,自覺克服認識上的簡單化和行為上的片面化。
一方面,要自覺克服認識上的簡單化。現階段的新農村建設,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新村建設、環境整治,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搞一些移風易俗的宣傳活動,而必須把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必須把“四位一體”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村莊建設、環境整治和移風易俗,無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最直觀的體現,但更重要的任務是發展農村新產業,增強農民經濟實力,欠發達地區尤其要在這個方面下功夫。只有經濟發展了,才有能力建設新村莊,才有條件過上健康文明的新生活。
另一方面,要自覺克服行動上的片面化?,F階段的新農村建設還要防止兩種片面發展的傾向:一種是“只見人不見物”。只強調新農民、新風尚,甚至用空洞的說教來代替新農民、新風尚的培養,而忽視生產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以及與其相適應、相配套的其他“硬件”如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的建設。這就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由于缺乏足夠的物質保障既不能持久下去,也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另一種是“只見物不見人”?;蛘咧粡娬{村莊建設和環境整治,或者僅僅看作是一種經濟活動,忽視“四位一體”建設,忽視新農民、新風尚的培養。
為此,必須牢牢地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僅僅是一個村鎮建設的問題,而且是一個村民發展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建設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交通、社會等方面建設內容在內的有機整體。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要見“人”,又要見“物”,是“人” 和“物”彼此協調、同步推進、共同提升的過程。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途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是一種口號式的要求,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需要全黨全民參與的偉大實踐。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在建設,重在實干,坐而論道不行,等靠要也不行,只有靠實實在在地干。
第一,必須激發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任何一項改革和建設, 如果沒有廣大群眾的熱情參與都是注定不能成功的,新農村建設同樣如此,農民群眾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力量和直接受益者。他們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高度的熱情,對富裕、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著強烈的向往。因而必須順應群眾要求,進一步激發他們建設家鄉的積極性,變“要我干”為“我要干”。各地的實踐證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把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作為根本的力量源泉。
第二,必須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和干部隊伍建設,基層組織和民間團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是聯系政府和農民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必須重視農村各種良性組織如老年協會、婦女協會、合作社組織的作用,以有效地協調各方、化解矛盾。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組織者、實施者。因此,要堅持把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創建好班子作為重點,把那些有改革開放頭腦、市場經濟意識、真抓實干精神的能人選拔到村領 導班子中來,選配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通過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提高農村干部的素質和能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通過積極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不斷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長效機制。
第三,必須強化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各級黨委、政府是新農村建設的領導者、組織者、服務者,要堅定地承擔起新農村建設的重任。為此,必須加強領導,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凝聚合力。加強領導是保證,各級黨委、政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把新農村建設擺上工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茖W規劃是前提。要立足當地實際,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遵循“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確定出總體路子和具體計劃安排,同時要組織凝聚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為建設新農村獻策出力,還要通過深入宣傳、發動,使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目標要求以及具體措施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引導和動員廣大農民群眾和社會各界自覺地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之中。
第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是搞“一刀切”、搞“形象工程”, 而是既堅持從當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定要從當地實際出發。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有完整的內涵、系統的目標,但具體到一個時段、一個地方,應講條件,有所側重,不能同時什么村子、什么事情都抓,追求普遍開花。要切忌工作指導上的“一刀切”,脫離實際,盲目照搬,急于求成,同時,也不能運動式地突擊抓一下子、 抓一陣子,而要長期持續地抓下去、抓到底。
第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定要尊重農民意愿,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得到實惠。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因而服務農民、提高農民生活福利水平,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形式主義和強迫命令是新農村建設的大敵。要建設好“新農村”,就要以農民為本,認真考慮農民的現實需要,充分尊重農村的意愿。新農村建設說到底是農民的事,農民是主體。只有增強政策觀念,講究工作方法,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農民才歡迎新農村建設,基層才擁護新農村建設。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從農民最積極、干部最主動、條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是使新農村建設真正成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而不是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關鍵。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讓群眾得到實惠。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求真務實,讓農民得實惠的工程,與歷史上曾提倡過的新農村建設相比較,這次的新農村建設除了內涵新之外,一個重要的新特征就是要加大投入,沒有資金的傾斜支持,新農村建設就缺乏物質支撐,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就會徒有虛名。那么資金從哪里來?就現階段而言就是要切實處理好農民主體和政府引導的關系,建立政府、社會、農民相結合的投入機制,當前,尤為重要的是通過各級財政投入啟動新農村建設,引導調動農民投資投勞的積極性,同時要改進新農村建設的投資方式,要圍繞新農村建設整合現有各方面用于農村的建設資金,發揮整體效益。要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向新農村建設。只有這樣,廣大農民群眾才能從新農村建設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