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英語和計算機等級證書,沒有發表論文,3位黃陂農民憑實力和能力拿到了高級職稱,從而成為武漢市首批獲得職稱的農民。答辯中,盡管3位農民缺少理論表達,但14位評委都說:他們是在給我們上課,他們的成果不比一些論文的價值低。
3位農民因為在各自的工作領域“表現突出”,被“破格”評定為高級職稱。相信讀了這則新聞的人,一定都會有所感受。參加過高級職稱評審、對高級職稱評審程序熟悉的人,則會更是感悟良深。
一度以來,職稱的評定與現實脫節,務虛而不求實的作風成為人們詬責的焦點。在外語“吃香”的時代,不管你是在大城市工作,還是在鄉鎮就業;不管你從事的是外貿工作,還是和外語八桿子打不著,一輩子用不上的“土”工作,對不起,只要你申報高級職稱,那就得參加外語等級考試,否則,“擋”你沒商量。
正因為如此,除了必須有獲獎項目的苛刻條件外,外語將許多“土”人才擋在了專家的大門之外。對于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的農民來說,擱以前要想評高級職稱,那簡直是癡人說夢,門兒都沒有!但武漢市能“不拘一格降人才”,通過變通規則,給土專家以機會,為他們“正名”,讓他們夢想成真。這個給農民評職稱務實的創新之舉,無疑值得其它地方其它行業效仿借鑒。
有句話叫“學以致用”,還有一句話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兩句話說明什么?說明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能不能干事,能不能干成事,“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看”,實踐結果最能證明一個人的能力大小,算不算得上是人才。
人才不是擺設、花架子,重在實用。鄧小平曾說過,“不管黑貓白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就是在告訴人們,對人才的評判,一定要重能力、重實用,切忌重學歷、重資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