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麻繩編出了樂趣和致富希望,也編出了黑龍江省蘭西縣亞麻產業的興旺和社會和諧。51歲的當地農村婦女劉淑華說:“在家編,不耽誤種地,一年還能多掙上幾千元錢。”
蘭西,人口38萬,10萬人在從事亞麻產業,其中農村婦女達3萬多人。記者初步估算,從事麻編婦女人均年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3萬名農村婦女共收入9000萬元,相當于全縣多增加45萬畝耕地,等于引進一家利稅上億元的大企業。
僅一年多時間,“無圍墻工廠”何以在這個聞名的國家級貧困縣迅猛發展,形成群體效應,創造出拉動GDP增長、亞麻產業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奇跡?記者日前對蘭西“無圍墻工廠”的成因進行了探訪。
技能培訓:鄉村姐妹變身編外工人的“入場券”。
領回線、布等原材料,經過巧手編織,就成了備受青睞的汽車用品,亞麻編織為蘭西貧困婦女開啟了一扇脫貧解困、致富的希望之門。“技能”是進入這扇大門的入場券。在蘭西各村屯,亞麻編織培訓班隨處可見,婦女隨到隨學。
春節后剛學會編織簡單花色坐墊的平山鎮復興村村民郭麗萍正在編織冰絲坐墊,因剛學不熟練,現在她一周編一套,一個月能掙400-500元。村支書說:全村有成手400多人,在學的有200多人。
以技能培訓為廣大貧困農村婦女發家致富注入內力。去年以來,該縣婦聯在廣大留守農村婦女中相繼開展了“麻紡編織進萬家”、“牽手鄉村姐妹興麻編”活動,聘請亞麻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授課,迅速在農村掀起了一股麻編熱潮,今年以來培訓婦女近2000人,其中貧困婦女358人,受訓后的婦女80%以上達到了熟練操作的程度,培訓后的農村婦女搖身一變成為持家、務農兩不誤的“編外工人”。
在去年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蘭西)亞麻節上,培訓后的農家女著實火了一把。編織狀元龐亞芝設計、編織的亞麻坐墊由于造型美觀,編技較高,備受客商的青睞,農家女龐亞芝等現在也成了蘭西縣的名人,一些企業爭搶。
產業聯結:“鄉村工廠”、“炕頭車間”成為一道風景。
學會編織技能后,大多都拿回家去加工,一大批“鄉村工廠”、“炕頭車間”應運而生,旺季里,蘭西農村家家戶戶是小工廠、小編織作坊。
紅光鄉義發村婦代會主任穎川家就是鄉村小工廠之一。為讓全村婦女不出家門就能掙錢,她主動找到縣里的銀仕達亞麻編織公司聯系業務,把該公司的亞麻編織半成品拿到村里進行手工編織,她負責返回成品,在她的帶動下,義發村姚起屯有70多名婦女從事亞麻手工編織,年人均增收6000元。
婦女的參與成為蘭西亞麻產業的強大后援,也使人力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男性主要從事機械修理、運輸、營銷,女性主要從事紡紗、織布、亞麻坐墊編織。“1名婦女一年編織70套,全鎮5700多名婦女一年就編織40萬套,產值就是4000多萬元,相當于20萬畝土地的收入,等于全鎮土地面積增加了1倍。一名婦女一年掙3000元,相當于家里多種了15畝地。”平山鎮的陳列喜滋滋地告訴記者。
創新模式:“婦代會主任+ 經紀人”,娘子軍助推“無圍墻工廠”擴張。
現在,蘭西鄉,村婦女干部可是大忙人,人人身兼二職,不但管計劃生育,還是上聯企業,下聯農戶的亞麻編織經紀人。
省婦聯主席張愛民多次率領發展部等婦聯相關部門到蘭西村屯,指導基層婦女組織抓產業發展,并幫助協調培訓、資金等難題。在省婦聯的引導下,蘭西縣、鄉、村三級婦聯組織在企業與鄉村婦女間牽線搭橋,協助企業在條件允許的鄉、村、屯成立加工作坊,負責產銷環節銜接,成為助推“無圍墻工廠”建設的一支能干的娘子軍。
全縣105個村的婦委會主任經過全方位的培訓后,著重承擔起其所在村屯婦女麻編技術的指導重任,她們率先發動媽媽、婆婆、姐妹、弟媳等,親戚套親戚,以點帶面,迅速在廣大農村掀起了一股麻編熱潮。
“家家有項目,人人有活干,天天有收入”,有錢可賺,很少有人再去張羅打麻將了;生活富裕了,夫妻吵架的少了,家庭和睦了;上訪告狀的少了,社會出現了一派和諧的景象。
北安村婦代會主任郭麗彬影響100多名婦女告別了麻將。她已不滿足于亞麻坐墊小經紀人,心中盤算的是要做成農副產品大經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