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馬鈴薯似乎必須埋在土里生長的,但眼下在廣西不少地方,一窩窩光滑誘人、色澤鮮亮的馬鈴薯卻是長在鋪在田間的一層稻草下面,當地農民收獲時不是用鋤頭挖而是掀開稻草直接在地里“撿”!
在廣西玉林市福綿、南寧市武鳴縣等地你可見識這種神奇的稻草覆蓋免耕馬鈴薯種植技術。玉林市福綿區泉東村農民張蘭昌說:“就是‘擺一擺、蓋一蓋、撿一撿’,晚稻收完以后,水田不需要翻耕就可以直接將馬鈴薯種擺在上面,上面蓋一層稻草,如果管理跟得上,三個月后就有好收成。”
泉東村是雙季稻產區,當地農民告訴記者,過去晚稻收割完到了冬天水田就成了閑田,現在利用這些閑田,村民們還可以在早稻插秧之前再種一季馬鈴薯,同樣一塊田,雙季稻+冬季馬鈴薯兩熟變三熟,“白撿”了一季馬鈴薯,當地農民甭提有多高興。
更明顯的是,這種稻草覆蓋免耕種植的馬鈴薯比傳統的覆土種植明顯增產,而且個大、附土少、多光滑,賣相特別好。廣西農業部門最近對武鳴縣雙橋鎮八橋村坡重屯的免耕馬鈴薯進行了驗收,結果顯示:驗收三塊田折平均畝產鮮薯2255.3公斤,畝產商品薯2059.83公斤,商品率為91.33%,其中高產田畝產2329.29公斤,商品率為95.08%。按照目前田頭收購價1.6元/公斤計算,畝產值達3290多元。
對于這一結果,廣西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李如平心里早就有底:“免耕馬鈴薯按畝產2250公斤、每公斤田頭價1.5元計算,每畝產值在3000元以上,而水稻即使按畝產達到500公斤,每公斤1.4元,兩季水稻合在一起產值也僅1400元左右。這意味著增加一季馬鈴薯使畝產值直接增加了一倍多。”
“真是個革命性的創新思維方法!”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在武鳴看了農民輕松收獲馬鈴薯的全過程后,禁不住連連感嘆:“采用免耕種‘懶田’,不僅減少了大量的勞力消耗,還能提質增產促農增收,有效解決了推進綠色農業、生態農業中遇到的許多問題,應該仔細核算投入產出效益,認真總結,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