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養了半輩子羊的寧縣春榮鄉赤堡村農民李志平怎么也沒有想到,政府的一張禁牧令,竟不讓他把他家的幾十只羊吆到去山上去放了!起初,他想不通,祖祖輩輩放羊的荒山怎么會禁牧了呢?
他從1982年初就與羊打上了交道,一邊放羊,一邊販羊,每年下來賺得錢除一家人零花外還略有節余。一些村人羨慕他,說他發著“羊財”。他家日子也因之一日日有起色。可從1999年3月開始,他從電視上的新聞節目中看到,國家為了恢復植被、保護生態,將要實行退耕還林(草)項目工程。他把這沒當回事,以為國家只是宣傳宣傳而矣。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年秋退耕還還林(草)項目工程便在他們村率先實施,縣鄉政府號召他們村的養羊戶利用退耕地多種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樹一栽進退耕地里,羊就不能進山,只能養在圈里養。他雖一直在琢磨羊養在圈里能成嗎?但他還是將政府無償提供的11畝地的紫花苜蓿籽種以走著看的心態種進了退耕地里。2002年3月份,寧縣人民政府下發了“禁牧令”,當時村里75戶養羊戶中73戶就將羊賣了。他沒舍得賣羊。恰好退耕地里的紫花苜蓿長茂盛了,他家15只羊吃不了了。于是,他按一本科技書上的介紹,搞起了“舍飼圈養羊”,誰知羊住進“洋房子”才一個月多些便鬧騰開了。看著滿舍的“寶貝疙瘩”們亂成一團,他慌了神,趕忙找獸醫,聽完他的描述,獸醫說:“咱們這土種羊的生活習性根本就不適宜圈養,要搞舍飼圈養啊,你得想辦法換個品種……”他說:換品種?聽說一只適宜隴東山區舍飼圈養的良種羊兩千多塊錢呢,還不知道買回來能不能養活?活了倒好,萬一不活咱折不起本錢啊!”沒等獸醫把話說完,他便生氣的走開了。回到家里,他可犯愁了,山里不讓放,圈里養不成,怎么辦?
2004年初,村里組織21戶養畜大戶到陜西洛川一處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實地考察養殖示范小區里的舍飼圈養良種羊項目。他去了。在那里他看到陜西的“牧”禁得比寧縣的還嚴,可封山禁牧后的舍飼圈養的羊比過去散放時膘情好,下雙羔、產二胎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他聽到當地干部及見到效益的養殖戶們不止一次地說起禁牧的好處;他還留心在一家養羊戶里看到,他們打破了傳統分散的養殖模式,實現了“人畜分離”,從畜舍、品種、飼料、獸藥投入、疫病防治到畜產品檢疫檢驗及生產過程搞全程監管,有效抵御著羊的疫病,從源頭上保證了肉的質量,而對于養羊的他們來說,收入增加是一種必然。他聯想到他小著的時候,家鄉也像內蒙古草原一樣碧草如畫,可后來隨著天災人禍,家鄉的生態就一年不如一年,近幾年沙化現象更是嚴重,羊上山只能刨草根充饑;再看看禁牧才三年多,家鄉的山便逐漸的變綠了。他終于想通了:國家實行封山禁牧的政策是對的!
看開了眼界的他回家后,賣掉了家里養著的22只土種羊,一次掏5600元買回了2只適宜隴東山區舍飼圈養的良種羊種奶羊,靠自繁自養搞起了規模養羊。由于他多年和羊打交道積累的經驗,2006年,僅仔奶羊一項就出產了1.25萬元,還有養著10只大奶羊,23只小奶羊羔。到了去年年底,他細細一算,當年賣羊收入了2.62萬元。今年還不到3個月,他除過近5000元的仔奶羊收入,舍里大大小小的良種奶羊現在還有45只,村里有人給他算了一筆帳,如果他將舍里這些奶羊全部賣掉,照眼下當地市場上的羊價,他家最少也收入4萬元。
“只要多種些苜蓿,攢足了草料,舍飼圈養良種羊省事又省力,40多只羊有我和老伴兩個人捎帶上就經營了,收入也蠻不錯的,比出門給人家天天下苦強,我眼下正商量著再續建10間標準化羊舍哩!”說這些的時候,他的臉上寫滿了愜意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