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水溫為29.0±1.0℃條件下,將體質量為6~7g的七彩神仙魚(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放入54cm×40cm×28cm 的水箱中,投喂以魚粉和豆粕為蛋白源(粗蛋白45.0%)、以花生油(PO)、芝麻油(ZO)、豆油(SO)、深海魚油(FO)為脂肪源(添加5.0%,粗脂肪16.0%),相互搭配使亞油酸和亞麻酸含量為0.55%(1.0%SO+4.0%FO)、1.61%(5.0%PO)、1.98%(1.31%PO+3.69%ZO)、2.36%(3.04%Z0+1.96%SO)和2.74%(5.0%SO)的5種飼料,每種飼料3個重復。60d的飼養期間,七彩神仙魚幼魚的成活率變化在83.33%~100.0%之間,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攝食添加豆油飼料魚的特殊生長率(SGR)最高,顯著高于其它組(P<0.05),攝食添加魚油飼料的魚最低。攝食含豆油和芝麻油與豆油混合飼料的魚飼料效率(FER)最高,顯著高于其它組((P<0.05)),攝食魚油為主、單一花生油和花生油與芝麻油混合飼料的魚最低。攝食3種植物油混合飼料的魚的蛋白效率最高,顯著高于其它組(P < 0.05),攝食單一花生油飼料的魚最低。魚體蛋白含量(y)與亞油酸和亞麻酸含量(x)的二次曲線方程為: ,即亞油酸+亞麻酸含量占飼料干物質2.36%~2.74%時,生長較快,飼料轉化效率較高。
關鍵詞:七彩神仙魚;生長;消化率; 蛋白質效率;飼料效率;脂肪酸
七彩神仙魚(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有“熱帶魚之王”的美稱,是我國廣泛養殖的觀賞魚之一。關于七彩神仙魚的繁殖、水質、對蛋白質的需要及不同發育階段蛋白酶活性等已有研究和報道。但有關七彩神仙魚對脂肪和脂肪酸的需要,目前尚未見報道,飼養中主要是用鮮凍的“牛心漢堡”。這種飼料操作煩瑣,成本高,易敗壞水質而使魚患病。
脂肪不僅供給魚類生長和發育所必需的能量和結構物質(如細胞膜上的脂肪酸),還是脂溶性維生素(A、D、E等)的溶解介質和某些酶的輔助因子(影響骨骼等的代謝等)。魚類對脂肪的需要實質是對脂肪酸的需要。一般認為,羅非魚的必需脂肪酸有4種:即亞油酸(18:2n-6)、亞麻酸(18:3n-3)、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但不同魚類對這四種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和比例卻有所不同。因此,研究飼料中不同脂肪源(即脂肪酸)對七彩神仙魚生長和存活的影響,對科學配制飼料,提高七彩神仙魚養殖的效益,豐富魚類營養與飼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們于2006年6~9月采用脂肪酸梯度法,參照與七彩神仙魚同科的羅非魚的營養需求,研究了飼料中不同脂肪源對七彩神仙魚幼魚生長和存活的影響,以確定七彩神仙魚幼魚飼料中適宜的脂肪酸含量和種類。
1材料和方法
1.1實驗飼料
以魚粉為蛋白源(含粗蛋白45.0%)、以芝麻油、花生油、豆油和深海魚油為脂肪源(添加5.0%),調節這幾種油脂的比例制備了亞油酸和亞麻酸水平為0.5478%,1.61%、1.98%、
2.36%和2.74%的五種飼料(表1)。飼料原料粉碎后用絞肉機制成粒徑為2.0mm的顆粒,陰干,低溫保存備用。投喂前將飼料壓碎,過60目篩卷,除去粉末后投喂。

注:① 從俄羅斯進口;②,③ 購自撫順市豐順飼料有限公司;總能量依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平均熱值(MJ﹒kg-1)分別為23.4、39.2、17.2計算,下同。
1.2實驗魚
實驗魚系本實驗室購自大連市香爐礁花鳥魚市場的種魚自行繁殖的幼魚,經嚴格挑選,選擇健康活潑,大小基本一致的幼魚,經過1個月的馴化,隨機放入15個54cm×40cm×28cm的塑料箱中,每箱放魚10尾。15個箱分成5組,每組投喂一種飼料,每組設3個平行,各水箱容水約20L。魚空腹1d后活體稱重、測體長,開始試驗。
1.3飼養條件和管理方法
水源為曝氣的自來水,pH 為7.5左右;實驗期間用控溫加熱器使水溫保持在29.0±1.0℃;連續24h充氣,溶解氧保持在10.0mg.L-1以上;氨氮含量在0.08~2.95mg.L-1之間。
每天8:00、12:00和17:00各投喂一次,投飼量為魚體重的3%~5%,每天吸糞便、殘餌3次,每次換水量約20%。定時用虹吸法除污、換水,每30d稱一次體重,計算魚體生長,調整投飼量。
1.4測定項目
1.4.1營養成分和生長
實驗期間收集糞便,實驗結束時稱量每組中全部魚的體質量,測量體長,并從每組隨機取魚15尾,取混合肌肉約50g,分析魚體組成。特殊增重率 (SGR)、蛋白質效率(PER)、飼料效率 (FER)和增長率按下式計算:
SGR=(lnWt-lnW0)/t×100%;
PER=(Wt-W0)/Ip×100%;
FER=(Wt-Wo)/If×100%;
增長率=(Lt-L0)/L0×100%
其中,Wt和W0分別為實驗開始和結束時魚的平均體質量;Lt和L0分別為實驗結束和開始時魚的平均體長;Ip為同一實驗組中平均每尾魚所攝入的蛋白質量;If為同一實驗組平均每尾魚所攝入的飼料干重,t為飼養天數。
采用凱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GB/T 5009.10—1985法和550℃灼燒法測定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和粗灰分;在105℃下烘至恒重以測定水分。
1.4.2胃和腸中消化酶的活性
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別采用福林-酚法、淀粉-碘比色法和牛奶-NaOH滴定法測定。蛋白酶活力單位=(A÷15)×F;淀粉酶活力單位=(對照管光密度-測定管光密度)÷對照管光密度×800;脂肪酶活力單位=(C-D)×10×f/t。
其中,A為測得的樣品光密度查曲線所得相應氨基酸微克數,F為酶液最終稀釋倍數;C為樣品耗堿量(ml),D為對照組耗堿量(ml),f為稀釋倍數,t為作用時間。(F和f為不同實驗方法的稀釋倍數)。
脂肪酶的活性單位定義:在37℃下,每mg酶蛋白每min消耗的NaOH毫克分子數,單位為unit/(min.mg)。蛋白酶的活性單位定義:在37℃下每分鐘水解酪蛋白產生1μg酪氨酸為1個酶活性單位(U)。淀粉酶活性單位定義:在37℃、30min內,100ml酶液中的淀粉酶能完全水解淀粉10㎎稱為一個酶活力單位。
1.4.3飼料成分的消化率
消化率采用三氧化二鉻(Cr2O3)指示劑法測定。Cr2O3的含量用濕式灰化定量法測定。消化率=[1-(E/e1×B/B1)]×100%;式中E和e1為飼料和糞便中營養物質的含量,B和B1為飼料和糞便中Cr2O3的含量。
1.5數據統計方法
實驗數據用軟件SPSS10.0和OriginPro75進行相關性檢驗、方差分析,若達到顯著差異,則進行LSD多重比較。以P<0.01為差異極顯著,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飼料中亞油酸和亞麻酸含量對七彩神仙魚生長和飼料利用率的影響
60d的飼養期間,七彩神仙魚幼魚的成活率變化在83.33%~100.0%之間,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表明本實驗飼料的脂肪酸源搭配,對七彩神仙魚幼魚的成活率無顯著影響,但對生長和飼料利用率卻有顯著影響(表2)。攝食含不同脂肪源飼料的魚的特殊生長率(SGR)由高至低依次為:F4> F3、F2> F5、F1,攝食含豆油飼料的魚最高,顯著高于其它組(P<0.05),攝食魚油為主飼料的魚最低。七彩神仙魚幼魚攝食含不同脂肪源飼料時,飼料效率(FER)由高至低依次為:F4、F3 > F5、F1、F2,攝食含豆油和芝麻油與豆油混合飼料的魚最高,顯著高于其它組(P<0.05),攝食魚油為主、單一花生油和花生油與芝麻油混合飼料的魚最低。攝食含不同脂肪源飼料的魚的蛋白效率由高至低依次為: F3、F2> F5、F4、F1,攝食3種植物油混合飼料的魚最高,顯著高于其它組(P<0.05),攝食單一花生油飼料的魚最低。實驗結果表明,七彩神仙魚幼魚攝食含豆油及其與芝麻油混合的飼料時,即亞油酸+亞麻酸占飼料干物質2.36%~2.74%時,生長較快,飼料轉化效率較高。
2.2飼料中不同脂肪源對魚體組分的影響
七彩神仙魚攝食含不同脂肪源組合的飼料時,肌肉中水分和灰分含量差異不顯著(表3)(p>0.05)。但攝食含魚油飼料的魚肌肉中脂肪含量最低,顯著低于其它魚(P<0.05),其它各組魚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魚攝食芝麻油和豆油混合的飼料時,肌肉中蛋白質含量最高,顯著高于其它魚(P<0.05),其它各組魚類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與生長和飼料利用率相同,七彩神仙魚幼魚攝食含豆油及其與芝麻油混合的飼料時,肌肉中脂肪和蛋白質含量最高。
2.3七彩神仙魚幼魚對不同脂肪源飼料中各種成分的表觀消化率
七彩神仙魚攝食含不同脂肪源的飼料時,對飼料中干物質和蛋白質的消化率差異不顯著(p>0.05)(表4)。七彩神仙魚幼魚攝食含豆油及其與芝麻油混合的飼料時,即亞油酸+亞麻酸占飼料干物質2.36%~2.74%時,對飼料中脂
肪和蛋白質的消化率最高,其中對飼料中脂肪的消化率顯著高于其他組 (P<0.05)。

2.4七彩神仙幼魚攝食含不同脂肪源飼料時胃腸中消化酶的活性
七彩神仙幼魚攝食含芝麻油與豆油混合的飼料時,胃蛋白酶活性最高,顯著高于其它組(P<0.05)(表5)。七彩神仙幼魚攝食含花生油與芝麻油混合飼料時,胃脂肪酶活性最高,顯著高于其它組(P<0.05)。胃淀粉酶的活性則是攝食含花生油飼料的魚最高,顯著高于其它組(P<0.05)。與胃中消化酶的活性不同,腸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是攝食含魚油為主要脂類時最高,顯著高于其他魚(P<0.05)。


3討論
大量研究表明,多數淡水魚類體內具有C20延長酶和Δ5-去飽和酶,能將18:n-3系列脂肪酸延長為n-3系列高度不飽和脂肪酸,所以,亞麻酸和亞油酸是淡水魚類的必需脂肪酸。多數海水魚類缺少C20延長酶和Δ5-去飽和酶,必需n-3系列高度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是22:6n-3(DHA)、20:5n-3(EPA)和20:4n-6(AA)。雖然Lee等(2003)認為星斑川鰈(Platichys stellatus)具有延長酶,可將亞麻酸和亞油酸延長為20:2n-6和20:3n-3,卻沒有去飽和酶,不能合成n-3或n-6系列長鏈高度不飽和脂肪酸。軍曹魚(Rachycentron canadum)、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金頭鯛(Sparus auratus)和黃帶鯵(Longirostris delicatissimus)等海水魚類飼料中n-3系列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的適宜添加量變化在1.2%~1.7%之間。有關魚類對飼料中亞油酸和亞麻酸需要量的研究不多。本實驗中,亞油酸+亞麻酸占飼料干物質的2.36%~2.74%時,七彩神仙魚生長較快,飼料轉化效率較高。亞油酸和亞麻酸與DHA和EPA的碳原子之比為1:0.8,若亞油酸和亞麻酸全部轉化為DHA與EPA,按海水魚飼料中n-3系列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的適宜添加量計,則飼料中亞油酸和亞麻酸的適宜需要量為1.5%~2.1%;若按亞油酸和亞麻酸到DHA與EPA的轉化率為80%計,則為1.8%~2.5%,與本實驗結果相近。由此我們推測,七彩神仙魚對飼料中亞油酸和亞麻酸的滯留和轉化率在80%左右。

n-3系列高度不飽和脂肪酸之間的代謝競爭要求魚類飼料中DHA、EPA和AA不僅應保持適宜的數量,還應保持適宜的比例。海鱸稚魚飼料中適宜的DHA與EPA之比為2:1;EPA與AA之比為1:1。鲆鰈類的DHA與EPA比與海鱸相似,而EPA與AA之比則為10以上。魚油富含n-3高度不飽和脂肪酸,豆油富含亞油酸和亞麻酸,而花生油和芝麻油則富含亞油酸而缺乏亞麻酸。這可能是本實驗中添加花生油和芝麻油的飼料效果不及添加豆油的飼料效果好的原因之一。這說明七彩神仙魚不僅需要亞油酸和亞麻酸,而且二者還應保持適宜的比例。關于亞油酸和亞麻酸的適宜比例仍需深入研究。本實驗中,七彩神仙魚未出現明顯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缺乏癥,表明本試驗飼料,尤其是含2.4%~2.7%亞油酸和亞麻酸的飼料,能取代常用的鮮凍的“牛心漢堡”。
許多研究認為,在飼料中添加魚油與豆油的混合油脂或大豆卵磷脂作脂肪源飼養海水和洄游魚類效果較好。這與本實驗中七彩神仙魚攝食添加魚油與豆油混合油脂時,生長不快的結果不一致。我們認為,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本實驗采用的魚粉中殘留的油脂含量高,不再添加魚油就能滿足魚類對n-3系列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的需要,未添加魚油組魚類生長較快就是個例證。再添加魚油使飼料中必需脂肪酸的數量和比例失調,導致魚生長緩慢。二是七彩神仙魚攝食過量脂類受到了脂類靜力機制(lipostatic mechanism)的調控,即血液循環因子—萊普亭(leptin)或腸泄素(enterostatin)等引起的體脂負反饋。萊普亭是由腸脂肪細胞合成和分泌的由146個氨基酸組成的細胞因子肽,其分泌量與體內貯存脂的數量成比例,通過負反饋來抑制食欲,調節能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