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面積分別為1000m2和870m2的兩口魚苗池中,采取徹底清塘消毒,魚苗清水下塘,主要投喂豆漿和粉狀飼料、以及適口餌料魚和的綜合技術模式,培育鳡魚苗種。經兩個階段培育,4~5cm和6~7cm夏花魚種的成活率分別為82.5%和61.3%;9~16cm和7~13cm大魚種的成活率分別為37.5%和27.8%。
關鍵詞:鳡魚;苗種;池塘;培育
苗種培育是魚類人工繁育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相對而言,一般肉食性魚類的苗種培育比植食性或雜食性魚類的苗種培育技術難度要大一些。鳡魚是著名的肉食性魚類,素有“淡水魚霸”之稱,其苗種培育當是其人工繁養技術研究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2007年,課題組在鳡魚人工繁殖研究成功的基礎上,繼而開展了鳡魚苗種池塘培育技術研究,摸索出了十分理想的鳡魚夏花培育模式,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池塘條件
試驗池塘為黃石基地的兩口普通魚苗池,長方形,混凝土護坡。1號池面積1000m2,池深1.3m;2號池面積870m2,池深1.5m。兩池均為硬底質,少淤泥。
1.2放養前準備
放苗前半月,試驗池用生石灰全池潑灑消毒,消毒后排凈水,將池底曬干。放苗前一天抽水進池,進水口用60目網布過濾,防止浮游動物和其它敵害進入池內。池中灌水0.7m深。水源為附近策湖湖水,水質較清凈,肥度適中。
1.3魚苗投放
試驗魚為本課題組人工繁殖的鳡魚苗,5日齡。魚苗下塘前先在捆箱內暫養3d,用熟蛋黃漿作開口餌料投喂2d后再下池。1號池每667m2放苗5萬尾,2號池每667m2放苗16.7萬尾。
1.4飼料投喂
魚苗下池后第二天開始全池潑豆漿投喂。每天白天潑4次,每次間隔3h。開始每天黃豆用量2kg/667m2,以后逐漸增加,至兩周時4kg/667m2。兩周后加魚粉和豆漿投喂,用量和次數各占一半。20d后完全投喂粉狀飼料,粉狀飼料為魚粉和鯽魚飼料各半。每天喂4次,每次1kg。當鳡魚夏花魚種達到6~7cm規格時,轉為大規格魚種培育或成魚養殖。此后主要投喂合適規格的餌料魚或魚漿、魚塊。
1.5日常管理與抽樣檢查
魚苗下池后,每天分早、中、晚巡塘3次,仔細觀察魚苗攝食和生長情況,以及水質變化。一周后,根據水質肥瘦變化,時常加換新水,使池水加深至1~1.2m。每隔一定時間,用小捆箱圍捕一定量的鳡魚苗種,抽樣測量魚體長度。當魚種長到4~6cm時,結合魚種推廣銷售,全池拉網盤存魚種數量,統計成活率。剩下的魚種經計數后留在原池繼續培育。待魚種培育結束時,再次測量其規格,統計成活率。
2結果
2.1鳡魚苗種生長速度
本試驗采取徹底清池,魚苗清水下塘,主要投喂豆漿及粉狀飼料的培育方法,鳡魚苗種生長非常迅速。1號池和2號池鳡魚苗分別經18d和24d培育,體長達到6~7cm規格。個體生長之快,是其它一般魚類苗種培育所沒有的。從表1可看出,2號池苗種在體長3.5cm之前,與1號池的生長速度完全一致。之后生長速度變慢的原因,是因2號池魚苗投放密度較大,隨著苗種逐漸長大,水體負載力越來越大,影響了苗種生長速度。
2.2魚種成活率
不同培育階段的鳡魚苗種成活率見表2。由表2可知,從魚苗至小規格魚種夏花魚種階段,1號池鳡魚苗經18d培育,育成6~7cm魚種的成活率是61.3%,2號池鳡魚苗經16d培育,育成4~5cm魚種的成活率是82.5%。結果表明本次池塘培育鳡魚夏花魚種的方法相當成功;從夏花魚種至10cm左右大規格魚種階段,1號池的成活率為37.5%,2號池的成活率為27.8%。兩池的成活率都不高,表明此階段的培育方法還有待改進和提高。分析2號池大規格魚種成活率低于1號池的原因,主要是該池放種密度過大所影響。

3討論
3.1鳡魚苗種的食性變化
了解和掌握苗種的食性變化是培育鳡魚苗種的前提和關鍵。鳡魚雖屬典型的兇猛肉食性魚類,但以前人們對其苗種階段的食性變化并不十分清楚。據我們觀察研究得知,鳡魚并非像鱖魚、大口鲇等肉食性魚類那樣,從魚苗一開口攝食,就捕食其它魚苗,而是在仔、稚魚階段,有一個從浮游動物食性到混合食性、再到完全捕食其它魚類的食性轉化過程。具體而言,從開口攝食到體長2cm時,主要攝食輪蟲、小型枝角類和橈足類幼體等小型浮游動物;體長2~4cm時,主要攝食中到大型枝角類、橈足類等浮游動物,偶爾捕食少量其它弱小魚苗;體長4~6cm時,從攝食大型浮游動物逐漸轉化以捕食其它魚苗為主;體長6~7cm之后,完全以捕食其它魚類為生。
觀察發現,鳡魚苗種的食性變化與其形態學特征密切相關。剛開口攝食的鳡魚苗長約1cm,身體細長,頭尖口小,口裂遠遠小于鱖魚和大口鲇,無法攝入其它魚苗,只能攝食小型浮游生物。即使后來的食性變化,也是隨著口裂的增大,消化器官的發育以及個體的逐漸長大而轉變。
試驗還發現,在人工培育條件下,鳡魚苗開口時,蛋黃漿是最佳的開口餌料。2cm之前的鳡魚苗喜食豆漿;2~4cm的鳡魚苗種,喜食豆漿和粉狀飼料;4~6cm的鳡魚種能充分攝食粉狀飼料。
3.2鳡魚苗種池塘培育模式
本試驗根據鳡魚仔、稚魚的生物學特征和食性變化規律,采取徹底清塘,魚苗清水下塘,主要投喂豆漿和粉狀飼料的培育方法,培育鳡魚夏花魚種的最高成活率達82.5%,10cm左右大種最高成活率達37.5%,作為首次培育鳡魚這種兇猛肉食性魚類的魚種來說,這是相當成功的。與小水體,高密度,全人工投餌培育鱖魚、大口鲇的苗種方法相比,池塘培育鳡魚苗種具有明顯地節省人力、物力,育種量大,操作方便,方法容易掌握等諸多優點,值得推廣應用。
無庸諱言,本試驗將夏花魚種培育成10cm以上大魚種的成活率不算高,這主要是培育期間未能及時投喂充足的適口餌料魚,以及馴化鳡魚種吃魚漿效果不佳造成的,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