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倒刺鲃是雜食性淡水名優(yōu)魚類。具有生長快,食性雜,抗病力強等特點。其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繁殖與生長及人工養(yǎng)殖有其自身的特點。
關鍵詞:中華倒刺鲃;生物學習性;人工飼養(yǎng)
中華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地方名:青波、青板、墨巖鯉、光魚、巖鯽等。隸屬鯉形目、鯉科、鲃亞科、倒刺鲃屬,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上游及其支流。為嘉陵江重要的名貴經濟魚類之一,有“一鳊,二巖(巖原鯉),三青波(中華倒刺鲃)”之說。其具有個體大、生長快、食性雜、抗病能力強、肉質肥嫩、鮮嫩腴美等特點,是我國名貴的經濟魚類。
1形態(tài)特征
中華倒刺鲃頭錐形,眼側生,須2 對,頜須長,吻須短;口亞下位,俯視呈馬蹄形;鰓蓋膜于眼后緣的垂線下方與狹部相連;鰓弓5對,鰓耙錐狀;第一鰓弓外鰓耙11-12,內側鰓耙17-18;軀體延長而側扁;背鰭條8-9枚,硬棘粗壯,最后一根硬棘后緣有鋸齒,背鰭基部之前有一埋于皮下的平臥倒刺,背鰭起點距吻端小于距尾基的距離;胸鰭條16-17枚,其末端接近背鰭起點的下方;腹鰭條9-10枚,起點位于背鰭第1-3 根分枝鰭條的下方,腹鰭未達肛門;肛門緊靠臀鰭起點;臀鰭5-6枚,末端接近尾鰭基部;尾鰭分叉,魚苗在體長1cm時,尾鰭基部出現一個黑色斑點,幼魚明顯,成魚不明顯;各鰭條青灰色,后緣為黑色;身體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被圓鱗;體側鱗片有明顯的黑色邊緣;人工養(yǎng)殖的魚其顏色一般較野生種類的深。
2食性
中華倒刺鲃是一種雜食性魚類。野生個體主要食物為高等植物碎屑、叢生藻類、水生昆蟲、淡水殼菜等;人工投飼條件下,人工配合餌料及各種菜葉為主,同時攝食池塘中的天然餌料,如藻類、水生昆蟲、軟體動物等;從幼苗至成魚階段的食物有所變化,6~7cm 的幼苗主要攝食水體中以枝角類和橈足類為主的浮游動物;8~11cm的以枝角類、橈足類為主,同時攝食少量的叢生藻類和浮萍等;12cm的主要表現為植物性食性,以攝食高等植碎片為主,同時攝食水生昆蟲、軟體動物等動物性的餌料。通常夏季取食量大,春秋兩季攝食量中等,冬季不停食,但攝食量明顯減少。
3生長特點
中華倒刺鲃屬于廣溫性魚類,野生個體常在河口、灣沱中營底棲生活,不喜光。白天在深水處活動,夜間游至亂石灘及近岸攝食。其生存的溫度范圍為0~36℃,適應溫度范圍為0~36℃,最適攝食生長溫度為20~28℃,水溫在10℃以上時開始攝食,水溫為30~30.5℃時食欲減弱,水溫超過34.5℃時基本上停食。中華倒刺鲃最低攝食溫度為6℃,最佳攝食溫度為15~28℃。冬季不停食,但攝食量明顯減弱。對水體pH適應性較強,pH在6.0~9.0之間均可生存。正常攝食生長的pH值范圍為6.5~8.5。在溶氧為2.5~2.85mgPL時仍能正常生活,最佳攝食生長溶氧量為3.89mgPL以上,當水體溶氧低于0.99~1.22mgPL時開始浮頭,0.79mgPL時死亡。
4繁殖與發(fā)育
4.1雌雄的區(qū)別
繁殖期間性腺成熟的親魚雌雄較易區(qū)別,雄魚體色灰青色較深,上頜前緣和鰓蓋兩側等頭部及臀鰭隱約可見成行“珠星”,用手摸有粗糙感,腹部不膨大,用手擠壓腹部有少量的精液流出,精液入水易散;雌魚體青黃色,較淺,上頜前緣和鰓蓋兩側無“珠星”,較光滑,腹部稍有些膨大,且松軟,生殖孔微紅。
4.2性成熟年齡及懷卵量
中華倒刺鲃雌性成熟年齡為4~5齡,雄性為3~4齡。性成熟雌魚卵巢以Ⅲ期越冬,懷卵量隨著個體增長有所差異,絕對懷卵量每克體重為12~14粒,通常2~2.5kg的親魚體重懷卵量為1.5~2.8萬粒,2.5~3kg的親魚體重為3.3~4.7萬粒,3.5~5kg的親魚懷卵量為5~7萬粒。
4.3繁殖習性
中華倒刺鲃有短暫的生殖洄游現象。每年11月下旬,它們逐漸向長江干流的灣沱中的巖洞、石穴、亂石間等處聚集,開始它們的越冬行為。越冬期間攝食周圍的天然餌料和沉入水底的菜葉及谷物等。次年3~4月進入長江干流或至上游,溯河覓食、肥育和繁殖,從而形成干支流間的短距離洄游。其產卵期長,為每年的4~6月。產卵場廣,大多分布于支流及其上游水流湍急的江段,通常在水面較寬闊,且具有一定流速的卵石灘產卵。卵黃色和灰黃色,卵徑為1.16~1.24mm,具較微弱的粘性,如用水流沖動無粘性。比重略大于水,受精卵順水漂流到水勢較緩處,沉在水底的卵石或沙石上發(fā)育。受精卵在孵化期間,未見親魚有護卵行為。
4.4人工繁殖
因中華倒刺鲃具有好動的習性,為了盡可能避免親魚受傷,可其繁殖前提前將其放在暫養(yǎng)池中飼養(yǎng)。最好流水刺激其性腺的進一步發(fā)育。產卵雌性親魚應選擇卵巢輪廓明顯,有流動感,腹部較軟,生殖孔腫脹微紅個體;雄性應選用手輕壓腹部有精液流出入水即散的個體。催產藥物為鯉魚腦垂體(PG),用量為每千克體重1.5~2mg;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5~8u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C)500~600IU;雌魚采用2次注射法,第1次注射總劑量的1/6,第2次注射余量;雄魚采用一次性注射法,在雌魚第2次注射時同時注射,劑量為雌魚的1/2或3/5。產卵效應時間隨溫度不同而異,水溫22~28℃,其效應時間為12~20h。
人工授精的方法是待親魚發(fā)情達到高潮時將其從產卵池中撈出進行人工授精。采用常規(guī)的干法受精。其方法是將卵粒和精液同時擠入干凈的容器中,較輕的攪動1~2min ,然后加入清水邊攪邊加水大約3~5min ,待精卵的粘性自動脫落,將受精卵放入微流水孵化桶中孵化,待魚苗出膜后稍微加大流水量。孵化中注意水質、水溫的變化,若水溫高于28℃,則畸形較多,孵化率低。并及時清除壞卵。出苗后及時將仔魚移入魚苗培育箱中培育。
5人工飼養(yǎng)
養(yǎng)殖方式主要有池塘養(yǎng)殖和網箱養(yǎng)殖。目前養(yǎng)殖面積最大,產量最集中的養(yǎng)殖方式之一是池塘養(yǎng)殖。
池塘養(yǎng)殖中成魚的池塘面積通常為667~6670m2。魚塘的選擇要求環(huán)境安靜、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淤泥盡可能少,最好有微流水條件。在魚種下塘前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清塘消毒,消滅有害生物和病原菌。所投放的魚種體質要求健壯,無病無傷,放養(yǎng)魚種規(guī)格為50g/尾大小,放養(yǎng)密度為7500尾/hm2,一次放足,同時可配養(yǎng)少量大規(guī)格鰱、鳙、鯉等魚,以調節(jié)水質和攝食殘餌,由于草、鯉魚與中華倒刺鲃食性相似,池塘中少放或不放這些雜食性或草食性魚類。
根據中華倒刺鲃雜食性的特征。在養(yǎng)殖中餌料投喂以草、鯉魚全價配合飼料為主,兼投細綠萍、萵筍葉、南瓜葉等青飼料。單養(yǎng)中華倒刺鲃的餌料以全價顆粒餌料為主,兼投肉漿、蚯蚓等。顆粒餌料的蛋白含量約為35%,動物蛋白占總蛋白1/4~1/3;日投喂量占魚體重的3%~5%。
池塘投飼技術對魚的成長有重要影響,投飼時應根據魚的攝食規(guī)律來確定投喂量和投喂時間。體長小于20cm,每天喂3次,時間分別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早上、中午投喂鰻魚飼料(蛋白質含量40%以上),占魚體重的3%~5%,沿池邊投在淺水區(qū);傍晚投喂浮水顆粒飼料,占魚體重的3%~4%。當魚體長大于20cm后,每天投喂4次,白天時間安排與以前一樣,晚上再投喂1次,全部改為投喂浮水顆粒飼料,投喂量占魚體重的2%~3%,平時多投喂一些青飼料。
池塘養(yǎng)殖中華倒刺鲃生長比天然水域快,經6個月池塘養(yǎng)殖,到年底當年魚種可達到150g左右,到第二年年底可達400g左右。生長率的高低主要和進入池塘魚種的質量、規(guī)格和飼養(yǎng)管理技術密切相關。在管理上應注意做好防止浮頭工作,如沖注新水、加開增氧機,經常保持溶氧在4mg/l以上;并及時清淤及食場消毒。采用“外消內服”的方法來防止疾病。
中華倒刺鲃是一種具有很好養(yǎng)殖前景的名優(yōu)養(yǎng)殖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