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雙龍
就自由泳短、長距離的發展提高過程中有何規律、特點?本文通過對歷屆奧運會游泳前三名運動員兼項取勝的現象統計,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根據人體運動時供能系統的特點,無論在理論上或是比賽實踐中,通常將不同的比賽距離劃分為短、中、長項目。短距離指50、100米;200、400為中距離;800、1500米為長距離。經對近百年奧運會游泳比賽自由泳不同距離項目前三名的統計,見附表。
從附表中可以看到,從第4屆奧運會至今男、女自由泳短、長距離兼項取勝人次很低,女運動員僅3%,男運動員則為O%。
結果表明,除第20屆奧運會上澳大利亞女運動員沙·古爾德和第22屆伊,迪斯外,幾乎沒有一個運動員在自由泳短、長距離項目比賽中同時獲得前三名。這是奧運會游泳競賽史所表現出的一般規律。其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從人體運動時的供能系統來分析。人體在運動時是靠三大系統供能:ATP--CP磷酸原系統、糖酵解系統和有氧代謝系統。機體在運動時三個供能系統都參與供能,只是比例不同。按能量供應特點分析,10秒以內屬于ATP--CP磷酸原系統供能,30秒至90秒左右是糖的無氧代謝(糖酵解系統)供能,2分至3分是以糖的有氧供能占相當大的部分,超過3分鐘以上基本是有氧代謝供能。由此可知短距離項目主要依靠無氧代謝(糖酵解)供能為主,有氧供能為輔。長距離項目是以有氧代謝供能為主,無氧糖酵解供能為輔。
每個人供能系統的能力既受到先天遺傳因素制約,表現出先天性個體差異。同時通過后天實踐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但改變或提高程度有限。近百年奧運會男女自由泳短、長距離兼項不能同時取勝的規律告訴我們,一個運動員同時在各個供能系統中都具有很高的能力水平(奧運級水平)基本上是不可能。運動員通過訓練提高供能系統的能力、提高運動成績,是不可否認的基本原理。就訓練實踐而言,最簡單的道理就是,一次訓練中或一個階段的訓練中,為提高運動員的短距離運動成績,一般加強較短距離、較大強度的訓練。而為提高運動員的長距離運動成績,一般是在一定強度基礎上突出量的訓練。但是兩者是不可能同時進行的,因為在實際訓練中運動員身體是承受不了的。從而決定了一個運動員基本上不可能在短、長距離上同時都具有很高的競技水平。這也就是百余年奧運會游泳競賽史上會出現上述規律的原因之一。
其次從人體的肌纖維學說上來分析。在人體中,每塊肌肉里都摻雜著三種不同的肌纖維,粗略地劃分就是通常所說的白肌纖維(快肌)和紅肌纖維(慢肌,其中包括I和IIa、兩種類型)。不同的肌纖維類型其特點不同,白肌纖維表現為力量大,收縮快,但容易疲勞;紅肌纖維表現為力量小,收縮慢,不容易疲勞。一個人肌肉類型一方面受到遺傳的制約,表現出先天性的個體差異。另一方面研究表明,通過后天的訓練使肌纖維的組成可以發生一定改變(根據俄羅斯專家學者研究的結果認為一般需要3~5周時間)。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每個運動員適合的運動項目是不同的。例如紅肌約占80%的人選擇長跑或馬拉松項目,白肌約占80%的人選擇跳躍、投擲或短跑項目。游泳運動也是如此,白肌為主的通常稱為速度型運動員,應選擇短距離項目,紅肌比例高的通常稱為耐力型運動員,應選擇長距離項目。從游泳訓練方面來說,當進行耐力性訓練時,就會削弱與短距離運動相關肌纖維氧的活性,速度能力的訓練效果受限;反之進行速度性訓練時,與耐力性運動相關肌纖維氧的活性降低,耐力能力的訓練效果受限,可見兩者難以兼得。這就決定了速度型的運動員在短距離項目上能有上佳表現;耐力型的運動員在長距離項目上會有突出的表現。這也是出現上述規律的原因之一。
對上述的問題,澳大利亞著名女運動員古爾德的奧運會參賽實踐是一個特例。她在第20屆奧運游泳比賽中,100米至800自由泳項目都進入前3名。但仔細分析,該運動員在200米和400米項目表現突出,獲得金牌,說明了具有高水平的無氧代謝和有氧代謝綜合能力。但她在短、長距離中雖有較好的表現,卻不能獲得冠軍。表明她不能同時又在短、長距離的能力上達到拔尖的水平。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此規律的存在。
奧運會游泳比賽中自由泳短、長距離表現出的這一一般規律,對我們在競賽、訓練、選才等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