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踝關節扭傷是籃球運動中最常見的運動損傷,國內外的研究結果顯示,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占全部損傷的10——40%。因此積極預防運動中的踝關節損傷和傷后的及時處理,以減少損傷后對運動者學習和生活的影響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對鞍山市4所高中男性籃球愛好者踝關節損傷的調查研究。這四所高中分別是鞍山市一中、鞍山市三中、鞍山市八中和鞍山市鞍鋼高中,共240人。
1、損傷原因分析
根據踝關節的解剖特點,它是由脛、腓骨下的關節面與距骨上部的關節面(距骨滑車)構成,組成的內側副韌帶面積大,韌帶纖維比較細密而且強韌,足部外踝比內踝窄,距骨滑車的后部較窄,足跖屆時,踝關節穩定性差。因此。踝關節損傷多為內翻位損傷。調查顯示204例次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中,以踝關節的扭挫傷發病率最高。在踝關節損傷中,其中占92%是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落地重心不穩或踩在別人腳上,造成踝關節損傷。其損傷機制主要為運動員起跳后,整個身體處于騰空剎那時,踝關節處于自然的跖屈狀,距骨前較寬部分脫出踝穴,后方較窄部分則入踝穴內,因而踝關節變得不穩,一旦當運動者在運動過程中跳起投籃、防守或者搶籃板球時,足就處于跖屈內翻位,如果落地重心不穩,身體失去平衡或踩到他人腳上、球上或高低不平的地上,這時人的身體重心移動,重心則落在一只腳的外側緣,使這個不穩定的踝關節的受力就更不穩定,從而導致足踝部周圍的肌肉、韌帶失去平衡受力,而運動者又缺乏自我保護的應變能力,就會使足的前外側著地,使足內翻造成踝關節扭傷,甚至往往引起外踝的撕脫骨折,而這類損傷往往發生在運動中期。其次,在運動者中,準備活動不充分也是導致踝部損傷的主要原因,調查顯示占24%的運動者運動前不做準備活動,占70%的運動者簡單做過,而充分做的運動者只占6%,這是由于某些運動者對籃球運動的損傷缺乏應有的重視,再加上受周圍環境影響,往往不做準備活動或簡單做過后投入運動中,在這種情況下肢體的肌肉、韌帶處于較僵硬且不協調的狀態,因此往往容易發生損傷。調查發現,運動者在初學籃球階段,其發病率較高,是由于初學者水平有限,動作不準確,用力不當或是對抗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差所造成的,而且損傷以中度傷居多。在高中生籃球愛好者中從事籃球運動四年或四年以上的人數占總人數的71%,而這類運動者中重復傷和慢性勞損的較多,往往踝關節損傷次數在三次以上。此外,踝關節損傷還與運動員在運動時所穿的服裝以及地面問題有關,調查顯示80%的運動員在運動時有穿運動裝和運動鞋,20%的人沒有穿運動裝和運動鞋,這里往往不排除是由于心情和環境的關系。在高中生籃球愛好者當中占87%的人是在水泥或瀝青地面上進行運動,這也是運動者在運動時造成踝關節損傷的誘發因素。
2處理
①運動者在受傷后大多采用冷敷的方法作為臨時處理的手段,主要是踝部受傷較輕一般為輕傷,少數為中度傷,而冷敷的作用是冷因子刺激軀體可使組織溫度下降,周圍血管收縮,明顯地減少局部血流量及充血現象,他還可以使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因此有止血、退熱、鎮痛和防腫的作用。它可使肌肉的收縮期、松弛期及其潛伏期延長,降低肌張力及肌肉的點興奮性,而且還有解痙作用。
②運動員采用送醫院的方法主要是損傷較嚴重,一般為中度傷甚至重度傷,這時醫院處理方法一般在受傷部位做壓迫包扎,冰袋冷敷,制止損傷處繼續出血和腫脹,同時抬高患肢,固定休息,在24——48小時后,根據傷情拆除包扎固定,可以外敷活血化淤中藥,在受傷部位進行熱療和按摩。3天后,可以配合按摩理療和輕量的踝背伸抬腿和踝關節外翻練習,腫痛減輕后,應在粘膏支持帶固定下著地行走或扶拐行走,1——2周后,即可肌肉力量和協調性練習。韌帶完全斷裂者經急救處理后,爭取早期手術縫合或固定。
③無處理的運動員則一般為輕傷或重復傷,輕傷則損傷程度較輕,無浮腫疼痛感較輕,可以繼續運動;而重復傷的運動者由于重復受傷而導致在連接關節的韌帶松弛或拉長,所以損傷程度不大,但是韌帶長期處于這種狀態會失去對關節的保護作用。
3預防
首先運動者應加強思想重視,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調節好運動心理,使身心均能適應籃球運動的激烈對抗和大量的體能消耗。其次,提高運動員對損傷的認識,注意不要在地面不平的籃球場運動,發生過重復傷的運動員特別要注意損傷的再次發生,活動時踝關節應帶好繃帶,提高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和關節靈活性訓練,提高踝關節的穩定性和協調性,消除引起外傷的各種因素。最后,注意踝關節的運動量安排,防止負荷力量過大引起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