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雄
摘要:根據歐盟反傾銷立法和實踐,在反傾銷案件中,歐盟一般根據涉案國的國家“身份”來適用不同的反傾銷機制。筆者以此為基礎,分別從反傾銷初始調查程序和復審程序兩個方面來做具體的比較與分析。
關鍵詞:歐盟反傾銷機制
確定涉案出口國家的類別屬性(筆者稱之為“身份”)是歐盟反傾銷立法和實踐的重要一環,其具體做法是將國家分為市場經濟國家、非市場經濟國家和“并非非市場經濟國家”(not non-market economy country,下稱“轉型經濟國家”)3類,并對不同類別的國家適用不同的反傾銷機制。其中,非市場經濟國家又具體細分為屬于世貿組織成員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和不屬于世貿組織成員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因此,筆者將歐盟反傾銷機制稱為以國家“身份”為基礎的反傾銷機制。筆者擬從歐盟反傾銷初始調查程序和復審程序兩個方面就歐盟對這些不同“身份”的國家適用的反傾銷機制做一比較分析。
一、反傾銷初始調查程序的區別
(一)除世貿組織成員之外的非市場經濟國家
截至目前,此類非市場經濟國家共為6個,即阿塞拜疆、白俄羅斯、北朝鮮、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歐盟反傾銷立法和實踐對這些國家的反傾銷處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正常價值的確定
對于原產于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涉案產品,歐盟反傾銷基本法規即(EC)384/96號法規提供了兩種確定正常價值的方法,即替代國價格以及在其他任何合理的基礎上確定的價格,其中以替代國價格優先。
(1)替代國價格。在進口商品來自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情況下,正常價值應基于一個市場經濟第三國的價格或者其推定價值,或者,該第三國向其他國家包括向歐盟的出口價格來確定。也就是說,在選定一個替代國之后,不一定就根據該替代國企業本身的國內價格作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正常價值,這一正常價值還可以是該替代國國內企業的推定價值或者該替代國出口其他國家(包括歐盟)的價格。但在實踐中,歐盟通常是選定替代國的國內價格作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正常價值。我們將根據這一規定確定的價格通稱為替代國價格,并將其中的出口價格稱為替代國出口價格,其余價格包括推定價值稱為替代國國內價格/價值。
(2)其他任何合理的基礎上確定的正常價值。對于非市場經濟國家,如果無法在替代國基礎上確定正常價值,則可以在其他任何合理的基礎上來確定,包括在共同體內對相似產品實際支付或者應支付的價格的基礎上來確定,必要時對該價格做適當調整以包括一個合理的利潤幅度。
2.傾銷幅度的確定
對于非市場經濟國家,歐盟反傾銷調查機構通常僅確定一個適用于整個國家所有涉案企業的傾銷幅度。而且在將正常價值和出口價格進行比較時,往往以出口國屬于非市場經濟國家為由,對某些因素不予調整。歐盟在紡織面料鞋類(中國)以及活頁環(中國)等反傾銷案件中所做出的裁定都是很好的例子。
3.損害程度的確定
確定損害程度是歐盟反傾銷調查的一個必經步驟,歐盟反傾銷調查機構不僅要確定損害是否存在,而且還要確定損害的程度。與傾銷幅度的確定一樣,歐盟反傾銷調查機構通常僅確定一個適用于整個國家所有涉案企業的損害程度。
4.反傾銷稅率的確定
通常情況下,歐盟反傾銷調查機構應當根據各個出口商的實際情況,分別確定他們的反傾銷稅率,不能有歧視做法。這是歐盟反傾銷中的一項重要原則。但這一原則也有例外,例外之一是這種做法不現實;例外之二是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涉案企業。前者的例子如涉案市場經濟國家中所有出口商均系關聯企業,這些涉案出口商通常適用統一的稅率。
非市場經濟國家適用“一國一稅”制,這在歐盟反傾銷立法上成為了一項原則。也就是說,非市場經濟國家原則上應當適用“一國一稅”制。只有在歐盟設定的若干條件滿足的情況下,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個別涉案企業才有可能獲得單獨對其適用的反傾銷稅率,即通稱的分別待遇(individual treatment,簡稱“IT”)。歐盟反傾銷裁定通常使用如下措辭:“對于非市場經濟國家,歐委會的政策是采取一國一稅的做法,除非企業能夠證明其出口行為獨立于政府干預并在法律和事實上與政府保持一定程度的獨立性以致于適用于整個國家的稅率被規避的危險得以消除。”根據2002年歐盟頒布的(EC)1972/2002號反傾銷法規,企業獲得單獨稅率需滿足5項條件:(1)企業的資金和利潤能夠自由匯出(適用于外資企業或者合營企業);(2)出口價格和數量,銷售條件和條款能由企業自行決定;(3)多數股份由私人持有,董事會或者關鍵管理職位上的政府官員明顯為少數或者必須證明該企業在政府干預方面具有足夠的獨立性;(4)外匯兌換按市場匯率進行;(5)如企業獲分別待遇,則政府的干預不會導致規避反傾銷措施。
5.程序性問題
就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涉案企業來講,相關的程序性問題表現為:
(1)替代國的選擇問題。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涉案企業在反傾銷調查中涉及到的一個問題是本國價格不能用來作為確定正常價值的基礎。為此,反傾銷調查的結果就只能依賴其他第三國的價格。為了確定一個適當的替代國并根據替代國信息應訴,涉案企業顯然要付出較大的代價。
(2)申請分別待遇的舉證責任問題。如果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涉案企業要獲得分別待遇,則須證明其完全符合歐盟設定的分別待遇5項條件。
(3)嚴格的時限規定。對于歐盟反傾銷申訴方和調查機構擬議的替代國,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涉案企業只有10天的抗辯期,這一抗辯期從反傾銷立案之日起算;對于申請分別待遇的企業,須在反傾銷立案之日起15日內提交分別待遇申請表以及相關答卷。
(4)企業反傾銷應訴過程中的“大鍋飯”現象。由于非市場經濟國家通常適用“一國一稅”制,反傾銷調查中提供合作的企業的應訴成果由所有不論合作與否的涉案企業所分攤,因此,只有所有涉案企業均積極應訴,在歐盟反傾銷調查中提供合作,才能使適用于整個國家的反傾銷稅達到可能的最低值,否則,合作企業必然被不合作企業所拖累,其結果是不利于鼓勵涉案企業與反傾銷調查機構積極合作。
(二)轉型經濟國家
截至目前為止,歐盟反傾銷意義上的轉型經濟國家共有3個,即中國、越南和哈薩克斯坦。歐盟反傾銷立法和實踐對這些國家的反傾銷處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正常價值的確定
對于原產于轉型經濟國家的涉案產品,歐盟反傾銷基本法規采取了進一步區別涉案企業市場經濟地位的做法,并根據區分結果確定不同涉案企業的正常價值。對于獲得歐盟反傾銷市場經濟地位的涉案企業,其正常價值與市場經濟國家涉案企業的通常做法一樣,即使用出口國價格。對于其他企業則根據適用于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機制確定正常價值。
歐盟區別涉案企業市場經濟地位的做法的依據是(EC)905/98號法規。該法規首次提出了企業的市場經濟地位(market economy status, 簡稱“MES”)這一概念,并為確定轉型經濟國家的涉案企業的市場經濟地位提供了衡量標準,我們稱之為市場經濟地位5條標準,即:(1)有足夠證據表明企業有權根據市場供求情況決定價格、成本和投入等,不受國家的明顯干預;主要原料的成本價格能夠反映其市場價值;(2)企業有一套完全根據國際會計準則進行獨立審計并用于所有目的的基本財務記錄;(3)企業的生產成本與財務狀況,尤其是在資產折舊、抵銷、易貨貿易、以資抵債等問題上,不受前非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歪曲;(4)確保破產法及財產法適當地適用于有關企業,以保證法律上的確定性及企業經營的穩定性;(5)匯率隨市場匯率的變化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