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蘭
依稀記得小時候,父親每天用算盤敲來敲去,并在一個厚厚的大本子上寫著什么。我忍不住好奇心,偷偷地翻看:“劉云慶家:7人,每人半斤棉油、兩斤豬肉、五斤白面,共……”“父親他這是干什么呀?”事后我滿腹狐疑地問母親,母親解釋道:“你父親是咱們生產隊的會計,管分糧分菜的”,“是嗎,那我家豈不是分得多些”!我好像明白些什么,暗自得意。等我到縣城上初中時,看了部電影,似乎加深了對父親做會計這一角色的敬佩。鏡頭里有一個人被稱“賬房先生”:戴副眼鏡,身穿長大褂,手里也在敲著算盤。難道他與父親一樣,是會計?高考填報志愿時,凡是有會計專業的院校我都一一填報了。1984年我如愿地被湖北財經學院(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系財務與會計專業錄取,從此便與會計結下不解之緣。
一、復式記賬法將我引入會計殿堂
遙想當年,一進入湖北財院,學校就發給我們每人一把算盤和幾個小本子?!拔乙舱娴漠斏蠒嬃恕保∥液酶吲d。上計算技術課,老師教我們計算口訣:“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每天回到寢室就練習,并抄寫阿拉伯數字“0、1、2……8、9”。剛開始,我們積極性很高,大家比賽著,看誰最早通過五級;誰知通過五級、還要通四級、三級…… 我想:“我父親只上高小,就會打算盤,我上了大學,還學這么簡單的計算問題”。在家書中我向父母發牢騷:“早知如此,還不如在家跟父親學習呢?還學什么工業技術學,根本與會計不搭邊嘛!” 我便懷疑專業選擇是否有誤,殊不知這是會計人必備的基本功。等到了第二學期上會計學原理課程,結識了資金平衡關系與復式記賬法,認識了會計記賬使用的工具:憑證、賬簿和報表。明白了當年父親使用的是 “會計賬簿”,并沒有使用憑證,也沒有編制會計報表,只是一本流水賬,但仍難解心中的種種疑慮:為什么當年父親沒有使用這些呢?現在我們用這些又來記錄什么呢?隨后上了一年的企業會計學:工業企業會計、農牧業會計、商業企業會計、公司會計、外貿企業會計、基建會計等,我才漸漸明白了資金之間的平衡關系及復式記賬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斷定父親所采用的是一種“偷懶”記賬方法——單式記賬法。不管是收付記賬法、增減記賬法,還是借貸記賬法,無不顯出復式記賬的精髓,即:“有借(收、增)必有貸(付、減),借(收、增)貸(付、減)必相等”。簡而言之,對同一事物,不但要反映其來路,還要反映其去向。正是復式記賬方法的平衡之美、對稱之美、因果之美、客觀真實之美……帶我走向會計、愛上會計和當上會計。今天作為注冊會計師,我也深深領悟到“會當學哲學,一覽明方向”。財政部副部長王軍2007年在會計領軍人才培訓班上的講話,就一語道破了會計真諦。
二、會計準則使我領悟會計魅力
1988年大學畢業后,從小立志要做會計人的我從事了會計教學工作。面對我的學生,我該如何將我所熱愛的會計學傳授給他們?我學習著、奮斗著、實踐著……為做好一個“會計人” !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被公認為是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國策的標志。從那以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企業會計改革掀起了一個接一個的高潮,演出了中國會計史上壯麗的一幕。最精彩的稱得上標志性的會計改革有3項:1993年實行的“兩則兩制”、2001年實行的《企業會計制度》和2006年實行的新企業會計準則。
1993年可謂是會計界大記事年:“兩則兩制”的頒布實施,給會計界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掀起會計人學習的一個高潮。對1993年準則的認識,正如葛家澍(1996)的評價:“財政部頒布并在1993年7月1日起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成為中國會計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它結束了中國沒有自己的會計準則的歷史,并為今后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訂了一系列具體準則和會計制度開辟了道路”。
2001年實行的《企業會計制度》又使會計改革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這一會計制度不僅使各行業的會計核算有了統一的規范,更集1993年會計改革以來各項改革新措施之大成,表現了那段時期的改革精神,是當時企業會計改革的集中體現。
2006年2月15日,值得會計人永遠銘記,財政部頒布我國新一輪的會計審計準則體系:共有39個會計準則和48個審計準則。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計成果,與以往的改革措施相比,彰顯其獨特的魅力:第一是它構建了較完整的會計準則體系,標志著我國對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會計運動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第二是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實質趨同。我國會計在與國際慣例的認識和處理上,顯得更加主動,贏得了國際會計組織的認同,也為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提供了有益的經驗。第三是創新了會計準則內涵。2006年準則改變了一種傳統做法,明確了會計確認、計量、報告構成準則體系的正文,同時以準則應用指南附錄的方式規定了156個會計科目及其主要賬務處理,用于滿足企業記賬的實際需要。這一創新模式,既實現了準則主體內容的國際趨同,又提高了會計準則的操作性,并創造性地解決了長期以來如何處理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關系的難題。
伴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企業會計改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也是企業會計改革發展的30年,也正是我大學畢業從事會計教學工作的20年。我親歷了我國會計改革發展過程,與它一同成長,見證了它的輝煌。若說復式記賬法將我引入會計殿堂,那么會計準則的不斷完善使我真正領悟了會計魅力:“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
三、會計塑造了我的思維方式:以不變應萬變
20多年來會計的從學、從教、從業經歷,給予我很多收獲,尤其是它塑造了我的一種思維方式:以不變應萬變。無論是“資金來源等于資金運用”,還是“資產等于負債加所有者權益”;無論是“增(收)減(付)”記賬法,還是“借貸”記賬法,我們始終要牢記的是——復式記賬法是基礎,會計準則是導向,這是會計人應有的思維方式。擁有了這種思維方式,無論會計對象即資金運動如何復雜與繁瑣,我們都能夠隨時隨地向社會公眾提供真實可靠、相關可比的經濟信息。
記得1993年“兩則兩制”的頒布實施,使剛剛熟悉講臺的我措手不及。作為會計人,我們明白,會計是全面管理經濟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會計改革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部分。1993年的改革是在黨的十四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后,社會上出現多種所有制、多種經營形式并存的局面,中國加入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進程加快等國家經濟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的。作為會計人,我們只有認真學習,深刻體會并加以實施運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運用,我真正領悟“借貸復式記賬”之所以流傳千年的奧秘:依據會計恒等式。盡管客觀經濟發展的過程瞬間萬變,盡管反映經濟發展的資金運動瞬間萬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即“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作為會計人,就應該以不變應萬變。不管在會計職業生涯中遇到任何困難險阻,我們都會迎刃而解。
眾所周知,2006年的會計準則,是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并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大潮的形勢下又一次進行的令世人矚目的會計變革。新一輪準則體系頒布實施,引發會計界又一個學習的高潮。新準則內容多、難度大,對會計業務處理只有原則性的規定,相當多的內容要求通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來解決具體的會計處理問題。新會計準則,給予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和在相應制度約束下的靈活應用以更大的空間,會計標準愈加準確、簡練,會計職業判斷空間不斷加大,存在于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的全過程。當前,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經濟事項日益增多,如何準確地確認和計量資產、負債的價值和當期損益等財務狀況,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等是會計人員亟需解決的實際問題。這不僅需要學習與掌握更加廣泛的專業及相關的知識,更需要不斷地培養其獨立思考、準確判斷的能力。ACCA候任會長理查德·阿肯·戴維斯先生認為:公允價值計量一直存在爭議,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公允價值的判斷沒有絕對的規則,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判斷。對會計師而言,更需要有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要充分理解公允價值的原則,以便準確、專業地處理。我想只要我們堅持以不變:固守借貸復式記賬的基本原理,才能應對世界范圍經濟發展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長風浩蕩千帆起,正是描繪宏圖時”。中國會計事業國際化的進程剛剛開始,會計改革還在繼續,只要我們會計人必備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思維方式,把握時代脈搏,在會計發展的道路上,必將乘風破浪,實現一個又一個的跨越,攀上一個又一個高峰。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http://www.chki.net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 http://www.wanfangdata.com.cn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 http://www.cqvip.com
●龍源期刊網 http://www.qikan.com
責編: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