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靜 余道春
一、 財稅差別增加財務管理難度
新會計準則和新所得稅法的實施,有利于外貿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競爭和國際投標等業務的開展,但同時兩者在損益確認上存在差別。這一差別加大了企業進行盈余管理和稅收籌劃的難度。
新會計準則將權責發生制提到了會計基礎的高度,對損益確認條件有所調整,往往要提前確認收入、租金、利息等;而所得稅法遵循的是納稅必要資金原則,強調在交易能夠提供現金的時候確認納稅收入。例如,新會計準則將分期收款發出商品實現銷售收入的確認由原來的分期確認變為發貨后一次確認,外貿企業大多主要從事銷售環節的業務,分期收款是一種普遍的銷售模式。這一變化將使外貿企業銷售收入確認時點提前,而稅法則規定分期收款發出商品要在實際收到貨款時確認納稅。這一變化增加了外貿企業安排合同執行時點的難度,使其既要考慮當期損益規模又要考慮納稅負擔:當期損益規模會影響信用評估機構對外貿企業資信的評定從而影響對外籌資和競標;而納稅則與每期企業的實際現金流相關,在沒有收益的年份有可能因要支付大額稅款而產生籌資需求。再比如,廣告費,會計準則要求全部列入損益,而稅法中按比例扣除,超比例部分可在以后年度扣除,這就造成了兩個標準下的時間性差異。同一事項兩種經濟后果,其影響在時間上還有延續性。對于經濟事項繁多,貿易方式靈活的外貿企業而言,就需要財務人員在進行稅務籌劃或考慮損益預算時縝密思考,全面衡量,避免顧此失彼。
針對這一變化,筆者認為,首先,財務人員要熟悉新稅法和新會計準則的相關要求,了解哪些是永久性差異、哪些是時間性差異;其次,要養成事先評估經濟事項對損益和稅負兩方面影響的習慣,從兩個角度全面思考,以保證分析的深度和決策建議的可靠;最后,《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將財稅的時間性差異進行了會計核算上的規定,給時間性差異提供了確認的平臺,因此,要全面了解企業發生的時間性差異項目,認真核算遞延稅款。在進行稅務籌劃時,要認真分析以前年度遞延稅款在當期的變化,避免遺漏時間性稅收差異對當期稅負的影響。
二、 利潤空間不斷降低,成本費用管理壓力增大
匯率、利率和退稅率的調整導致外貿企業收入縮水,成本費用提高,利潤空間不斷降低。由于我國外貿企業出口的產品在國外市場上基本是低端產品,通過提高銷售價格轉嫁成本的可能性比較小;靠調整進出口結構和產品結構規避風險在短期內無法到位;而國內物價的上漲使通過壓低國內進價將匯率風險轉嫁給供應商的可能性也很小;甚至因為利率的提高、國內原材料漲價,外貿企業的進貨價格在不斷升高。如此種種,外貿企業內部的成本費用管理壓力大大增加。壓縮費用已經成了外貿企業在短期內抵抗利潤下降的有效途徑。
外貿企業成本是商品進價,管理空間小,管理的主要對象是費用,而費用支出的規模和結構又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經營結構的分布狀況,所以理性對待費用管理首先就要結合企業戰略規劃,與經營結構的變化銜接。從長遠來看企業核心競爭力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待核心業務財務人員應從規范管理的角度引導業務人員規避政策風險,如引入匯率利率變動強化合同效益測算;通過以合同為單位的核算,加強合同執行風險責任管理等,目的是促使業務人員努力拓展核心業務在新環境中的利潤空間;非核心業務需要收縮或調整,對此相應占用的財務資源應有所減少。可見,新形勢下的費用管理并不是一味的“緊縮”,而是要進行結構調整:核心業務需要資源維護,新的經濟增長點需要資源支持,而非戰略業務則要資源緊縮。了解這些,費用管理的方向自然也就明確了。
筆者認為,費用管理應在保證費用使用效率的前提下,根據業務需要進行及時調整,而不能盲目削減,以免傷及企業發展的動力,得不償失。
三、 貿易結算方式創新和融資壓力增大
匯率上升、退稅率下降使外貿企業的出口環境惡化,如果風險不能通過其他方式轉嫁出去,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將會下降。此時,外貿企業要繼續保有核心業務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就需要一方面提高產品品質和技術含量,另一方面在貿易結算方式和規避匯率風險上下功夫;非核心業務因國家政策不再鼓勵出口,必定隨著價格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的喪失而逐步收縮,外貿企業就要進行業務調整轉型,籌集資金培養新的業務增長點。但人民幣升值惡化了外幣資產比重較大的外貿企業的財務結構,同時外匯收入結匯后縮水,這樣,資金缺口擴大而信用狀況下降的趨勢。所以,如何避免出口貿易結算的匯率損失,加速資金周轉,拓展融資信用空間必然成為新形勢下擺在外貿企業面前的財務難題。
筆者認為,應對以上問題應從以下3方面著手:重視對金融工具的使用;加強對流動資產的管理,提高周轉率減少資金占用,優化資產結構;進行資源評估,調整資金使用結構,開拓渠道融資。
與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強溝通,利用現有金融產品規避匯率風險:一方面應對將來收入的外匯進行完全避險,如進行中遠期結售匯、掉期業務或貿易融資實現提前收匯等方式,將匯率風險轉嫁給銀行;另一方面對已有的外匯根據需求進行兌換或增值投資。這需要企業和金融機構共同探索,銀行有很多產品可用作金融工具,并不熟悉企業的貿易模式和流程,如果兩者可以互相融合,加強合作,將金融工具與業務充分結合,也可以幫助外貿企業找出更多新的避險手段。
此外,外貿企業還應著重進行資本結構的優化,調整外幣資產負債結構,減少外幣資產比重,提高流動資產周轉率,以增強企業的融資能力和資金使用效率。流動資產比重大是外貿企業的一個特點,加強流動資產的管理一直是外貿企業財務管理的重點。借鑒國際優秀企業的管理經驗,將應收款項的管理前移到業務營銷環節,通過流程、監督等渠道,加強財務人員與業務人員的合作非常必要。
四、 財務人員學習壓力增大
新形勢下,財務人員不但要學習新制度法規,還要更多地了解外貿業務、市場情況和戰略管理等內容。今后,財務人員的工作會不斷前移,往往要在經濟業務還在醞釀時期,就能夠結合市場、產業、企業戰略、政策環境、資源狀況等各方面情況給出合理建議,規避財務風險。因此,加強外貿企業財務人員隊伍建設非常必要,要從財會、金融、貿易、管理等各方面提高財務人員的素質,以適應新形勢下外貿企業發展的需要。同時,財務人員也要充當知識的傳播者,將相關財務知識傳輸給業務人員,以提高業務人員對財務風險的警覺性,促進財務與業務的合作。
責編: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