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彤
實施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舉措。體育作為全面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點上的作用尤為明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將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做了明確的歸納,下面就體育教學與其他各項素質教育的關系談幾點看法。
1. 對素質教育的理解
素質教育是時代的產物,是社會發展對教育的客觀要求。從廣義上理解,素質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求知,教會學生辦事,教會學生健體。據有關資料表明,素質教育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知識、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
2、 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2.1 就目前的教育認識水平,一般把人的素質分為三類七種。三類即自然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七種即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專業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
2.2 關于體育教學的目標任務,一般認為包括三個方面,即增強體質,掌握“三基”,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比較二者可見,素質的結構分類與體育教學目標結構分類有很強的對應關系。這就是說,體育教學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有密切的聯系,這一認識對在體育教學中實現素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3 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體育教學的實踐性影響著學生自然素質的發展。這里的實踐性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完成各種身體練習,承受一定強度的生理負荷。其次,體育教學的綜合性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發展。體育教學的內容、方法與手段對學生的心理品質與個性心理特征的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要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任務,除了對學生的智力因素有一定要求外,對非智力因素也有很高要求。此外,充分利用教材內容的思想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社會素質的發展。對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情感、道德品質、道德行為、意志品質、審美能力等基本素質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3. 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素質和發展個性的作用
3.1 體育教學對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通過一定的身體素質訓練,運動項目技術動作的傳授,使學生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心理、思維等都得到鍛煉,提高學生諸方面的能力,充分發揮體育作為少年兒童健身發展的“催化劑”的作用。
3.2 在體育教學中,適當的挫折教育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通過組織競賽,經歷成功和失敗的情緒體驗,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心理品質;對失敗給予理解和幫助,培養學生在逆境中的承受力。在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強責任感和自覺性,在克服困難的實踐中鍛煉自己,逐步形成各種良好的意志品質,使個性得到更為充分的發展。
3.3 體育能培養學生創造、進取、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并逐步認識和感受競爭的意義和特點,為以后走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競爭過程中使學生建立責任感、榮譽感和獻身精神。
3.4 體育運動組織周全、規則嚴密,講究集體配合,這就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參與公平競爭的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組織紀律性、職業道德風尚,以及關心集體,助人為樂,團結協作的美德。
3.5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意識的為學生創造展示其優勢、特長的機會,逐漸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知道,盡管自己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比別人強的地方,使他們丟掉自卑感,在集體中和大家平等相處,并主動地提高自己。
4. 體育教學應全面實現素質教育
在體育教學中樹立牢固的素質教育觀,實現體育教學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關鍵是轉變教育思想。要從指導思想上樹立牢固的素質教育觀,把教學中的素質教育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相聯系。
4.1 發展人的自然素質是體育教學實效性最直接的體現。自然素質主要指身體素質,既通過體育教學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目的。在這一點上,素質教育與體育教學的目標任務是高度統一的。所以,提高了體育教學的實效性,也就從一個方面實現了向素質教育的轉軌。
4.2 體育教學的實效性主要取決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在內容的選擇上,要以簡單、實用、易于引導學生興趣為原則,還應注意把選擇的內容進行有機搭配,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安排教學序列。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體現針對性。一是對學生的針對性,二是方法本身對內容的針對性。兩者結合起來,就是說選擇的方法對學生要有可接受性,對教學內容而言,要具有適應性。體育教學方法除了一定程度上指教學的組織形式外,更主要的是指身體練習手段的使用,手段的使用直接與效果相聯系,所以教法選擇恰當與否,是影響教學實效性的關鍵環節。
4.3面向未來是體育教學中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素質教育的立足點是面向21世紀,面向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這就要求在體育教學中,不能滿足于追求達標率、升學率等眼前效益,更應注重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所產生的長遠效益。在教學中應啟發和調動學生的參與和投入意識,重視學生潛能的發掘和創造精神、自主性的培養,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單元和課時教學設計上要著力為學生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積極探索、鼓勵創新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創造才能得到培養,這樣的學生才有信心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