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春
經多年的訓練摸索、總結,根據短跑項目的特性,我們在素質訓練技術化的設計中,依據技術結構、關鍵技術環節、主要供能特點以及短跑項目對素質的特殊要求等方面的因素,實施訓練。
1. 運用優勢痕跡效應原理的素質技術組合訓練
運用優勢痕跡效應原理,將素質與技術組合訓練:安排上力求將素質練習手段的設計與專項技術動作結構基本相同,其動作要素也有共同點。當運動員完成素質練習后,大腦中產生了較強的痕跡效應,馬上與技術訓練相結合,原有的痕跡即被激活,并與新的刺激——技術建立新的暫時性聯系,從而使已有的神經聯系擴大,對學習新技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例:①競走30m+扭髖技術跑60m;②拉膠弓步前擺20+開闊技術跑60m;③快速抬腿10″+快速高抬腿跑格15m+輕快節奏跑50m。
以上例子,即是運用優勢痕跡效應的原理,將同一結構相似的刺激組合,使前一個刺激對后一個練習產生積極效應。
2. 根據短跑特性設計素質訓練
“短跑的特性是快,最高速度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提高最高速度的前提下去提高保持速度的能力,才能使短跑的整體實力達到最高水平。”遵照以上特性,我們在素質訓練技術化的設計上,首先突出了“速度”因素,將“快”溶入了素質訓練的核心之中。
例:①快速膠帶抬腿10″/記次;②30m單足快跳(記時);③60m單足交換跳(記時)→向前跑跳式。
通過以上接近技術特性的練習同時增加了負荷指標,對提高短跑運動員所特需的快速收縮能力有著明顯的效果。
3. 素質與關鍵技術環節相匹配的訓練設計
現代短跑技術反映出以髖為軸的高速擺動特征,是短跑技術的關鍵環節所在,也是技術訓練的難點,成為我們技術攻關的主要課題。在實施中緊緊扣住“擺髖頂膝”與“后趴伸髖”兩個環節,在組合設計中,注意了動作結構相似,肌肉用力相似等因素,并與技術相匹配進行。
例;①負沙袋抬腿提髖過欄20—30次+前擺頂膝扭髖跑60m;②拉膠后趴鞭打20+車輪技術跑60m。
通過以上素質與髖部關鍵環節的相匹配組合練習,使運動員既提高了髖部素質的儲備能力,又能對髖部技術逐漸加深了理解,對髖部技術難點的突破十分有益。
4.與專項供能特征相一致的素質訓練
短跑項目的供能特征是無氧代謝,尤其是400米項目,對肌肉的抗酸能力要求很高。在素質訓練的設計中,將快速、持續、多次數作為與專項供能特征相一致的要求,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
例:①快速拉膠抬腿30″/記次;②負小沙袋長距離高抬腿80—100m;③記時快速跑臺階、上坡跑150、200、300m;④快速記時計步的長距離跳躍100m。
將素質訓練加上負荷指標,使素質在快速持續、多次數的訓練中,既提高了速度能力,又提高了供能指標。為此,速度能力的訓練不僅僅體現在跑道上,在素質訓練中也有廣泛的指導意義。此類練習安排,須考慮到運動員年齡、訓練水平等因素而有所側重。
5. 素質訓練與放松技術
高速度中的放松能力是當代短跑技術發展的精華,只有具備了高水平的放松能力,才能充分調動最大限度的體能,才能在高速對抗的奔跑中保持高速度高節奏。
放松能力涉及心理、生理、運動負荷、技術等因素。在技術訓練中我們成功地采用“可控速度”的方法,已取得成果。同時在素質訓練的設計中也注意了放松能力的培養。
5.1 中樞神經靈活性訓練
例:①采用助力跑手段:下坡跑、順風跑,利用下坡與順風的助力作用體會肌肉放松及慣性跑技術;②慣性跑:起動獲得較大速度后肌肉停止主動用力而隨慣性跑進,肌肉盡量放松,體會慣性滾動技術;③快速跑格:縮短步長的快速節奏跑。
5.2 協調能力的培養
采用跨欄、跳遠、跳高、投壘球、推鉛球、體操、球類、舞蹈等多項訓練,提高神經協調肌體的能力,達到人體分化能力的提高。實踐證明,多項技能的儲備越多,就越有利于協調能力的發展,并為形成新的更復雜的協調能力創造條件。
5.3 肌肉力量的均衡發展
上肢與下肢、左右側肢體、前肌與后肌、大肌肉與小肌肉等需均衡發展,有助于技術的精確性。特別是小肌肉群的發展如足踝關節在最后發力舉足輕重,我們設計了與跑的發力相接近的:足掌鞭打反彈跳、后趴跳等手段,效果很好。
5.4 剛柔轉化——柔韌性訓練
肌肉伸展的幅度越大,能使之回縮的彈性力也越大,在安排靜力拉伸的同時,我們將短跑的伸展性練習設計為動力柔韌性,注意剛柔轉化特點并與力量速率等穿插進行。如各類擺腿、踢腿、各方向繞腿、前后、左右分腿跳等。
6. 跑跳式彈跳訓練
彈跳練習是提高爆發力的重要訓練途徑,可有效地提高短跑運動員周期性肌肉連續、快速收縮能力,是連接力量與速度間的橋梁。將彈跳手段設計為跑跳式,使之接近跑的技術,是最有價值素質訓練的選擇。
例:①單足交換跳:折疊前擺、后擺伸髖,向前跑跳;②跨步跳:前擺遠,后伸用髖部發力;③鞭打后趴跳:足掌放松鞭打、趴地反彈發力
彈跳作為重要的訓練內容,貫穿全年訓練過程,溶入課中課后極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