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生
一、 “全面化”和“專項化”訓練理論
1.“全面化”運動訓練理論。以“體能”為基礎、以“超量恢復”為手段的“大運動量”、“二元論”運動訓練理論,對我國傳統運動訓練實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運動訓練的系統性來看,“二元論”訓練目的在于發展其“功能素質”,之后再與專項技術結合,構建“訓練大周期”,從而達到提高運動(能力)成績的目的。這就是“全面化”的訓練理念。
2. “專項化”、“一元”訓練理論的提出。該理論認為:在本質上體能和技術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因而,“元因素”只有一個,并非兩個。“一元論”認為運動能力(在競技體育運動中,運動能力直接表現為競技能力)取決于有機體的結構狀態,是人體的整體功能。一切圍繞專項,根據專項(技術)的需要來發展身體(體能),最終實現以提高專項成績為目的,這就是“專項化”的訓練理念。
3. “全面化”和“專項化”訓練理念的比較。“全面化”的訓練理念把“身體素質訓練”和“專項訓練”大體上對半分開,在“身體素質訓練”階段,專項成績必然會出現大幅退步,這首先就經歷了一個“人為”的成績倒退階段。
“專項化”的訓練理念反映了機體生命有序狀態,促使人體有序狀態向著所期望的目標方向發展。所以促進“專項化”進展的訓練手段和方法是“專項化”訓練理念的關鍵所在。孫海平教練把“專項化”的訓練理念分為:專項訓練、專項身體素質訓練和一般身體訓練,并使之齊頭并進,相輔相成。特別是一般身體訓練和專項身體素質訓練都與專項訓練緊密結合,專項需要什么就練什么,專項不需要的就不去浪費時間和體力。再加上專項素質強度的不斷提高,所以劉翔用五年的時間在雅典實現了突破,并且能夠把運動狀態始終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二、年度大周期向按月、按周的小周期轉變
1.年度大周期理論的不適應性。傳統的周期訓練理論是由前蘇聯的馬特維耶夫于上世紀提出的,上世紀50-60年代前蘇聯的全年分期訓練理論與大運動量分期調整強度的訓練方法傳入我國,從田徑到其他體能類、技術類項目影響深遠。這種訓練把一年分成三個時期,準備期訓練強度從40%左右往上走,準備期中期訓練量達到最高,開始減量,這個過程中訓練強度慢慢加強,進入比賽期,訓練量會減到很少而強度達到比賽強度,賽后訓練強度和訓練量都全面降下來,進入調整過渡期。這個理論在上世紀60年代后期對世界競技體育訓練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隨著訓練理念的創新和現代競技體育賽事的增多,這個分期理論已經不適應現代競技體育訓練比賽的發展了。據統計世界男女前10名運動員全年的比賽次數,有的一年要參加十幾場高水平比賽,有的高達二十場左右,并且要求運動員要在全年保持一個高平臺的競技狀態。很顯然全年任何時候都要拿出良好而穩定的成績,依靠傳統的訓練理念和方法是不可能達到的。
2. 年度大周期向按月、按周的小周期轉變。面對現代競技體育多賽事現狀,全年單周期這種訓練理論,已是一種少、慢、差、費的理論,效率太低。現在德國專家創造出板塊理論,即以幾周為一個小板塊的訓練,集中解決幾個問題。多周期的安排,小周期的安排,實踐證明效果很好,效率很高。重新劃分訓練周期從目前情況和國外一些優秀運動員來看,全年都可以安排比賽,高水平運動員全年比賽可以達到幾十次,把這個比賽作為訓練的一個部分,或是一種延伸,融入整個訓練過程中。
三、 大運動量、低強度模式向高強度負荷模式轉變
由于比賽的日益增多,并且已逐步成為訓練的一部分,整個訓練負荷的組成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是質的變化。從目前世界優秀選手來看,在訓練中的變化、特別是訓練負荷方面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訓練強度上,而不是訓練量,這是當代田徑運動訓練最為顯著的特點。因為:長期大量的低強度訓練容易造成疲勞;低強度的訓練不會對專項形成有效地刺激;低強度大負荷訓練不利于專項水平的提高;有一定強度要求的訓練有助于運動員穩定狀態,在比賽中發揮水平。
另外,現在田徑運動訓練多采用接近實戰的訓練方法,要求訓練要超過比賽的強度,訓練強度達不到比賽強度的要求,就是無效訓練。所以必須達到比賽的強度,甚至超過比賽的強度,才能使運動員適應比賽氛圍,創造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