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瑋
教學活動需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體校學生學習基礎差、底子薄、學習惰性大、又要拿出大半時間用于訓練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抓住他們好動不好靜的特點,處理好課堂上的動靜關系,讓學生在課堂能亦動亦靜,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體校的文化課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從物理學角度講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從哲學角度看動是靜的延續,靜是動的準備。把這一動一靜用到課堂上來,其中大有學問。現就在課堂上如何做到動與靜,如何正確處理動靜關系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動
要做到動,可以采用提問啟發法。因為提問啟發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只是要注意提問不能單看數量,而是要看質量,看提問能否收到“啟發”的效果。好的提問,應該是有的放矢的“啟”,學生的回答則應是由“啟”而引出的“發”。所以提問要問到點子上,起到啟迪學生思維、點撥學生思維火花的作用,使學生的思維真正地動起來,從而“發”出有質量的見解,使師生間的一問一答融為一體,收到為“發”而“啟”,因“啟”而“發”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在課前把要提問的問題以及提問的目的、時機設計好,使學生的思維沿著設計好的路線展翅飛翔。如果教師盲目地提問,或為提問而提問,而學生“啟”而不“發”,或答非所問,甚至出現相聲中的“抖包袱”,引得哄堂大笑,那就很難收到“啟發”的效果。這種形式上的活躍,其實是毫無意義的。
要做到動,還可以運用“茶館式”教學法。結合體校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按照“讀讀、議議、練練、講講”的步驟,把“課堂”變成“學堂”,讓學生當“演員”,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在老師適當的指導下,進行自主活動。讓他們不僅去聽,還要去說去做,以培養他們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了文化知識,還讓他們在親身參與中體驗了學習的快樂。
二、靜
課堂上要獲得靜的效果,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默讀、默想、默寫、默練等方式達到一種“形靜而神不靜”的境界。表面看上去教室異常安靜,學生默默無聞,實際上他們的思維卻在老師講述的“特殊王國里馳騁”,從而達到形態上的癡而不呆,精神上的靜而不止的效果。這樣,才能做到為動做準備的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專心致志和呆若木雞同樣可以收到“秩序井然”的效果。老師在臺上口若懸河、津津樂道,而學生貌似集中的大腦機器根本沒有開動,更說不上思維的展翅飛翔。這種“秩序井然”可以說是一堂課的失敗。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靜尺度和時間,中間要穿插教師的疏通和引導,才能真正做到課堂上的靜。才能收到不錯的學習效果。
三、動與靜
實際上,課堂上的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動靜是相連的。教師在課堂上把握好動與靜的時間比例,處理好動靜關系也是很有學問的。
動而不靜,或靜而不動,未必就是好的課堂氣氛。結合體校學生好動的特點課堂上要以動為主以靜為輔。把握好動與靜的時間比例。動要動得有秩序,動得得體,動在老師的啟發點上;靜要靜得有生氣,靜得含蓄。并努力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要在動中把思維引向高峰,在靜中把知識學深透。換言之,要使學生在動中“撒網”,在靜中“得魚”。
總之,如果在課堂上能真正做到動與靜的有機結合,既能使學生的思維在動中插上翅膀,又能在靜中向高層次升華,必定會獲得最佳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