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英
孢菇在生物分類學上隸屬于傘菌目,蘑菇科,蘑菇屬,俗稱洋蘑菇,簡稱蘑菇。雙孢菇質地細嫩,鮮美可口,營養豐富,含高蛋白質,低脂肪,無污染,為綠色食品,是目前世界上最為普及、產量最大的菇種之一。2796雙孢菇是國內目前較為先進的高產、優質、高效食用菌品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其需求不斷增加,目前在市場上售價4~6元/kg,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一、菇棚建造
跨度8m,長56m,脊高3.2m,后墻高2.5m,墻厚40cm,墻體用水泥磚塊壘成;后屋面長1.5m,采用塑料薄膜包玉米秸做成,上面壓土,厚約50cm前屋面為微拱式,高1.2m,棚內設水泥支柱,后墻通風口大刀40cm×40cm,距地面高1.5m,間距3~4m;天窗大小50cm×50cm,脊頂處每3m一個,前排支柱上側每6m一個。采用無滴聚乙烯棚膜,草苫厚3cm-5cm,寬1.2m~1.4m,長度比前屋面長0.5m。固定薄膜用8號鐵絲,與墻接觸處墊木板或磚,間距40cm。
二、培養料的堆制發酵
1、堆制通常在播種前20天左右開始堆料,依據雙孢菇對溫度的要求和我區氣候特點,一般播種時間在8月25日前后,建堆時間在8月5日前后為宜。堆料場地應選擇地勢高、平坦、排水好、環境清潔,遠離雞棚、畜舍等,靠近水源、菇棚的地方。
堆料前先將麥秸截成20~25cm長小段(稻草可直接使用),然后用浸泡、澆水等方法使草料吸足水分,含水量要達到70%左右,手握草把有水滴下。注意要讓草料均勻濕透,不能有干枓。堆前干糞要打碎過篩,新鮮糞可提前悶3~5天,然后打碎,盡量做到沒有糞塊,堆前2~3天將糞調濕,要求含水量60%~65%,糞內若有蟲卵應提前殺滅。
2、建堆與翻堆建堆是將糞肥和秸稈混合,一般建堆方法是一層草一層糞逐層堆疊,堆形多為長方體,堆寬2~2.3m,高1.5~1.7m。堆長視原料多少而定。翻堆的目的是使培養料均勻發酵。通過翻堆調節堆內水分和酸堿度,改善堆內氣體條件及營養成分,保證發酵正常運行。
優質培養料的標準是:質地松軟,呈咖啡色,麥秸不爛但一拉即斷,無氨味,無臭味,含水量60%,手握成團,一抖即散,pH7~7.5。
三、培養料進棚、消毒、鋪枓
料進棚前一天,在料堆四周表面噴灑0.1%氧化樂果或0.5%敵敵畏殺蟲,噴5%甲醛溶液(兌水20倍)殺雜菌。為高殺蟲殺菌效果,噴藥后在料堆上蓋塑料膜,保持6小時。噴藥時間最好選在晴天,中午前后,以提高效果。
檢查堆料,若氨氣較重,應翻動料堆散發氨氣;若水分低于60%應補足水分,若水分高于60%應去掉多余水分。
培養料進棚后,封閉菇棚,先向棚內噴灑0.5%敵敵畏或0.3%樂果溶液,之后噴5%甲醛溶液消毒殺菌,保持24小時。然后打開棚門及通氣口通風降溫,散發藥氣。
將棚內藥氣排除后關閉通風口,將培養料均勻鋪于床面上,厚20cm左右。若培養料氨臭味濃,還應翻動料,通風散發氨氣。鋪料的同時揀出料中較大糞塊,除去雜物。
四、播種
當料內溫度在28℃以下且不再升高時即可播種。播種日氣溫較高時應選下午氣溫下降時播種,因為夜間較合適的溫度有利于菌種萌發生長。一般每m2培養料用500ml瓶裝麥粒菌種一瓶。
麥粒菌種可采用播法,具體做法是先取2/3菌種撒在培養料面,然后輕輕抖動培養料,使菌種沉入料內5cm左右,再將剩余菌種撒在料面,將料面拍平壓實。
播種后在棚內放鼠藥,掛敵敵畏棉球等以防鼠害及蟲害。
五、播種后覆土前發菌管理
播種3~4天后,菌絲逐漸吃料,此時應逐漸增加通風量,適當降低濕度,促進菌絲向料內生長,并抑制雜菌發生。通風時間一般選取在早晨或傍晚氣溫較低時。陰天風小時,通風時間長些,晴天風大時通風時間短些,使棚內保持空氣清新。為防料面失水過多,可蓋報紙等,具體做法是用1%石灰水將報紙噴濕但不積水,注意時常抖動報紙,以利換氣,不宜直接向培養料噴水。
播種后7天,全面檢查菌床。若發現菌種不活,需補種新種,并盡可能將不活菌種從培養料中剔除,若有菌種感染雜菌,要及時剔除并補種新種,若培養料長有毛霉等雜菌,應加強通風換氣,降低濕度,控制其發展,并撒石灰料消毒,雜菌較重時需將受污染培養料拿走深埋。若有螨類等害蟲。要及時殺滅,可在棚內掛敵敵畏、樂果棉球除蟲。
播種后10天左右,菌絲旺盛生長并大量吃料,應將報紙揭去,同時間隔撬動培養料,增加料內氣體交換,促進菌絲向料內生長。
發菌階段應將菇棚蓋好,用草簾等遮光。發菌階段氣溫偏高。若培養料水分蒸發多,會在棚膜上形成大量水珠,又反滴在培養料上,極易使菌絲“淹死,并引起雜菌污染。
六、覆土
覆土是雙孢菇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的必要條件,不覆土就不能出菇。
選用毛細孔多,吸水持水性好、噴水不易散、不板結、無蟲卵、無雜菌及草根等的壤土、黏壤土為好。一般取耕作層以下土壤制成土粒,大土粒直徑1.5cm左右,小土粒直徑0.7cm左右。
以每100m2栽培面積計,用土量約3m3(其中大土粒占70%,小土粒占30%)摻入50kg磷肥,1%石灰粉,加水調濕至無白心,抓起成團,撒開即散,不沾手,pH7~7.5。所用土粒用甲醛、敵敵畏等殺菌殺蟲。
覆土前將培養料稍撬動,以增加料內氧氣供應。并檢查料內有否螨類、雜菌等,若有發現應及時處理,可噴0.5%敵敵畏溶液等殺蟲。然后將料面拉平。若培養料失水過多,可以在覆土前2~3天輕噴pH8左右的石灰清水,增加含水量。覆土時將準備好的土粒均勻鋪在料面上,做到厚薄一致無間隙。覆土厚度一般為3cm左右。
七、覆土后出菇前發菌管理
覆土后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85%之間,溫度保持在20~25℃,早晚適當通風換氣,從覆土后第二天開始調整覆土水分,噴水最好選在早晚氣溫較低時進行,應掌握輕噴勤噴原則,避免水流人培養料內,2~3天內使覆土水分調到18%~20%,即抓起成團,撒開不散,不沾手。以后結合通風換氣逐漸降低土粒表層水分,使菌絲在土粒間蔓延生長。
覆土后10天左右,當菌絲長出土粒與土層齊平時,加大通氣量,降低溫度至15~17℃,刺激菌絲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即結菇)轉化。此階段,若菇棚濕度太大,溫度偏高,通氣不足等均會造成冒菌絲,結菌塊現象。另外,若覆土太薄,也會產生冒菌絲,結菌塊,如發生此種情況,先除去菌絲塊,再覆一薄層土,約1cm左右。
八、秋菇管理
一般來講,秋菇占整個栽培期產量的絕大部分。因此,做好秋菇管理是取得高產的重要一環。當菌絲與土齊平時,早晚打開通風口及棚門,加大通風換氣,白天可打開背風一側通風口,結合通風輕噴水調節濕度。2~3天后即有原基形成,再經2~3天后原基逐漸發育成小菇蕾,此時應向床面噴一次重水,即2~3天內使土粒含水量達到18%~20%,同時使棚內空氣相對濕度達到90%~95%,并注意通風換氣。待菇蕾長到黃豆粒大小時,再噴一次重水,使土層含水量達到20%左右,在以后菇生長階段,經常向棚內床面及四周噴水,保持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可減少通風,使菇迅速生長。采收前2天,一般不再噴水,以保證菇的質量。如遇19℃以上高溫,應提前噴重水,當溫度在15℃以下時推遲噴重水。
當一茬菇采收后,要及時清理床面,剔除斷根,補土填穴。增加通風換氣,加快轉潮。遇床面較干時,可輕噴水增加水分。秋菇總的噴水原則是:看菇噴水,菇多多噴,菇少少噴;生長前期多噴,采收前少噴,采收時不噴。
秋菇三茬菇以后,培養料中養分失去很多,可通過合理追肥補充。一般應選用低濃度營養液,多次輕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