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蟬 劉富榮
1、綠盲蝽
1.1為害特點:以若蟲和成蟲刺吸棗樹的幼芽、嫩葉、花蕾及幼果,被害葉芽先呈現失綠斑點,隨著葉片的伸展,小點逐漸變為不規則的孔洞,俗稱“破葉瘋”、“破天窗”,花蕾受害后,停止發育,枯死脫落,幼果受害后,出現黑色壞死斑或小皰,嚴重影響棗的產量。
1.2發生規律:在我縣1年發生5代,以卵在雜草病殘體及淺層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4月份,平均氣溫10℃以上,相對濕度達70%左右時,越冬卵開始孵化,第一代發生盛期于5月上旬,為害棗芽,第二代發生盛期為6月中旬,為害棗花及幼果,第三,四、五代發生時期分別為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
1.3防治措施冬季清園,刮樹皮,減少越冬蟲卵,或于3月中下旬(棗樹發芽前)結合刮樹皮,噴3-5度石硫合劑,殺死部分越冬卵。于5月初、6月中旬、7月中下旬在各代若蟲盛發期及時噴施4.5%高效氯氰菊酯或10%吡比蟲啉混合噴施。噴藥時間最好在清晨或傍晚進行,做到樹上樹下噴全,噴細。
2、棗粘蟲
2.1為害特點:幼蟲吐絲卷葉為害,將葉片縱卷呈餃子形,或用絲把幾片葉子連綴在一起,甚至幼蟲還蛀食貼葉果,對產量影響極大。
2.2發生規律:此蟲一年發生3代,以蛹在枝干粗皮縫等處越冬。成蟲晝伏夜出,趨光性很強,羽化后1—2天產卵,卵多散產于光滑的小枝和棗股上。卵期10—25天,第一代幼蟲發生盛期在5月上旬。幼蟲先啃食棗芽、嫩葉,展葉后吐絲將數片葉粘在一起并潛于其中取食葉片,卵多產在葉面中脈兩側,卵期3—12天。第二代幼蟲發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為害葉片、花及幼果。第三代幼蟲發生在7月下旬至10月中旬果實著色期,為害葉片和果實,9月上旬以后,幼蟲陸續老熟,鉆入樹皮下、樹洞內等處化蛹越冬。
2.3防治措施
2.3.19月上旬老熟幼蟲子化蛹以前在枝干上束草把,誘集幼蟲化蛹越冬。冬季或次年早春,結合刮皮將誘沖草把取下集中處理,效果較好。
2.3.2在棗嫩梢長到大約3cm時(即第一代幼蟲孵化盛期),噴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20%殺滅菊酯3000倍液等均有良好效果,棗樹現蕾前后噴第2次藥。
2.3.3成蟲具趨光性,可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
3、棗尺蠖
3.1為害特點:幼蟲危害幼芽、葉片吃成大小不等的缺刻。嚴重時可將棗葉食光,造成棗樹大幅減產或絕產。
3.2發生規律:棗尺蠖1年發生l代,以蛹在樹下3至10cm深的土中越冬,距樹桿1m范圍內最多,3月中下旬開始羽化出土,4月上中旬為羽化盛期。卵多產在樹冠枝杈、粗皮裂縫處,每頭雌蛾產卵8000至1200粒。幼蟲的孵化盛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蟲3齡以后食量大增,嚴重時將全樹芽、葉、蕾會部食光,據觀察在我縣5月中下旬此蟲危害最重,6月上旬為下樹人士化蛹期盛期。
3.3防治措施
3.3.1枝干基部堆沙阻礙雌蟲上樹。
3.3.2主桿纏10cm塑料膜上涂粘蟲劑,黃油10份,機油5份,殺滅菊酯1份混合。
4,棗芽象甲
4.1為害特點:幼蟲主要危害棗樹嫩芽和幼葉,能將成片棗樹嫩芽吃光,使產量大幅度下降。
4.2發生規律:該蟲一年發生l代,以幼蟲在樹冠下5-50cm深的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化蛹,4月中旬至5月上旬是成蟲羽化盛期,亦是為害的高峰期。成蟲羽化后,即取食幼芽。卵多塊產于棗樹嫩芽、葉面、棗股、翹皮下及枝痕裂縫內。幼蟲孵化后墜落于地,潛入土中,取食植株地下部分。9月以后,人上層30cm處越冬,成蟲具假死性、群集性。
4.3防治方法
4.3.1人工防治:在成蟲羽化期,早晨趁露水未干時,桿擊棗樹,一般擊樹2-3次,利用該蟲假死性,人工捕殺或毒殺落地成蟲。
4.3.2物理防治:主桿纏10cm塑料膜上涂粘蟲劑,黃油10份,機油5份,殺滅菊酯1份混合,阻止或毒殺上樹成蟲。
4.3.3化學防治:在成蟲發生盛期(4月中下旬),采用5%鋅硫磷1000倍于樹冠噴藥,仿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