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膜”育苗,是指出苗前除了在苗床上搭斜坡或小拱棚所需的一層塑料薄膜外,苗床上還需再蓋一屋地膜或常用膜。該技術比冷床單膜覆蓋采苗量1平方米增加300~500株,出苗提早3~5天,而且苗齊、苗壯。這種育苗方法適合廣大農戶在春夏薯、煙薯套、兩薯套或麥薯套區應用。其操作技術如下:
一、選好地,施足基肥,做好畦
育苗地塊一般選擇背風向陽、靠近水源、排水便利、土壤疏松和3年以上沒有種植過甘薯的肥沃土地,在冬季或早春結合施基肥(667平方米3500~4000千克優質粗肥)深翻一遍,排種前再翻松,耙碎整平,做成寬畦。一般畦寬1~1.2米為宜。畦和畦之間做20厘米寬的土埂子,踩實,以便于管理和排灌。畦的長度由地塊大小決定,一般8~10米為宜。
二、種薯精選與處理
1選用適宜的脫毒甘薯名優品種。淀粉加丁用薯,可選用淀粉率高達24%~26%的品種有商薯103、漯徐0213(抗多種病)、梅營1號、梅營7號(短蔓耐肥、高產)及淀粉率22%~24%的豫薯7號、平薯3號(抗糖化)等。在根腐病、莖線蟲病混生區,選用商薯19、豫薯13號、豫薯12號。在根腐病地區,選用徐薯18、徐薯22。作烘烤用,選用徐薯34、商019-3、巖薯5號、北京553等。上市早,作商品薯,選早熟高產品種,如紅香蕉和安平1號、蘇薯8號等。
2精選種薯與藥劑處理。種薯的標準是具有本品種的皮色、肉色、形狀等特征,無病、無傷,沒有受冷害和濕害。凡薯塊發軟,薯皮凹陷、有病斑、不鮮艷,斷面無汁液,有黑筋或發糠(莖線蟲病)現象的均不能作種。薯塊大小均勻,塊重150~250克為宜。為防止薯塊帶菌,排薯前應預先處理,用51~54度溫水浸種10分鐘,或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種5~10分鐘。
三、排種時間和密度
采用大棚加溫、火炕或溫床育苗,應在當地薯栽插適期前30~35天排種;采用大棚加地膜或冷床雙膜育苗,于栽前40~45天排薯(河南中部排薯,以3月上中旬為宜)。排種時要注意分清頭尾,切忌倒排,要大小分開,平放稀排,保持種薯上齊下不齊。一般種薯間留空隙12厘米,每667平方米用種量50~75千克。排種密度不能過大,每平方米以15~20千克為宜。種薯的大小以0.15~0.2千克較合適。排好種薯、間隙填滿細沙土后,適量澆水(薯重的1.0~1.5倍),畦面不可積水,以防土壤不透氣造成種薯腐爛,隨后在種薯表層覆蓋不超過2厘米厚細松沙土。
四、覆蓋雙膜
床內土面上應撒一些大小不等的土塊或秸草,然后覆蓋地膜,保證膜下有一定空隙,以利于種薯透氣。最后在畦面上拱起竹材蓋膜,四周壓嚴。
五、苗床管理
苗床管理的基本原則是“以催為主,以煉為輔,先催后煉,催煉結合”。
1保持不同時期的適宜溫度。前期高溫催芽(1~10天):排薯至萌芽期間,使床溫上升到18~32度,地溫愈高,萌芽愈快,地溫低于16度種薯不會萌芽。中期平溫長苗:齊苗后棚溫前階段的溫度不低于30℃,不超過35℃,苗高達到15厘米左右以后,逐漸降低到25~28度。如遇高溫天氣,應在上午9~10時揭膜通風,中午揭膜棚內熱苗易受冷風傷害。后期低溫煉苗:當苗高達到20~25厘米時,栽苗前5~7天,逐漸揭膜曬苗煉苗,使苗床溫度降低到20~25度,以利于栽插成活。正確測量溫度:市售溫度計有的誤差較大,應校正后再用。測溫點應分別設在苗床中間、兩側和兩頭。溫度計插在苗床上不宜過深或過淺,以溫度計下端與種薯底面相平為宜。蓋薄膜的苗床,注意測量膜內苗莖尖層的溫度,防止溫度過高燒傷薯苗。
2澆水。排種后蓋土前要澆透水,澆水量約為薯重的1.5倍。采過一茬苗后立即澆水。掌握高溫期水不缺,低溫煉苗時水不多的原則。
3通風、晾曬。在幼苗全部出齊,開始展新葉后,選晴暖天氣的上午10時到下午3時適當打開薄膜通風降溫。剪苗前3~4天,要白天晾曬、晚上蓋,達到通風透光、煉苗的目的。
4追肥。每剪采1次苗結合澆水追1次肥。選擇苗葉上沒有露水的時候,追施尿素,每10平方米一般不超過0.25千克。追肥后立即澆水,以利于肥效發揮。
5采苗。薯苗長到25厘米時,及時采苗。采苗用剪苗的方法,可減少病害感染、傳播,還能促進剪苗后的基部生出再生芽,增加苗量。剪苗時要選擇壯苗,壯苗標準是葉色青綠,舒展葉7~8片,葉大、肥厚,頂部三葉齊平;莖節粗短,根原基大,莖韌不易折斷(折斷有較多的白漿流出),苗高25厘米左右;苗齡30~35天,莖粗約5毫米;苗莖上沒有氣生根,沒有病斑;苗株挺拔、結實、乳汁多;百苗鮮重,春薯苗500克以上,夏薯苗1500克以上;薯苗不帶病蟲害。采苗時,苗基至少留一片葉,以利于茬苗快發。
(450002河南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肖利貞鄭州市金水區農開辦朱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