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濤
建省以來,我們澄邁縣的生態農業發展取得很大成績,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的建立,過去以大量消耗資源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粗放型生產方式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積極培育綠色產品,大力發展無公害瓜果菜是實現澄邁縣農業生態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一、近年來澄邁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情況
澄邁縣位于海南島的西北部,毗鄰省會海口市,轄10個鎮,1個華僑農場,境內有6個國營農場和2個省直屬農(林)場,全縣土地總面積2072平方公里,其中,擁有耕地總量72.8萬畝,總人口50.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占70%以上。近幾年來,我縣立足資源優勢,面向市場,科學調整瓜果菜發展規劃,積極培育綠色產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無公害瓜果菜生產,取得了顯著成績。全縣形成了沿海、北部,中部和南部各具特色的四大農業經濟區域和香蕉、冬季瓜菜、楊桃和荔枝、橡膠和檳榔、海洋捕撈與養殖等五大產業帶。目前,全縣冬季瓜菜共種植面積16.1萬畝,其中通過國家級驗收的無公害瓜菜面積達16.1方畝,實行有機肥和有機農藥施用面積均為16.1萬畝,占100%。獲得國家級認證的無公害瓜果產品26個,其中福山咖啡、萬昌苦丁榮、無核荔枝等享譽海內外。馬來西亞楊桃,印度蜜棗,日本地瓜、美亭香蕉、黑珍珠蓮霧、無核荔枝、無核黃皮,無核蜜柚等成為全省及至全國的精品。2006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3.08億元,農業增加值14.68億元。均比上年增長8%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3678元,比上年增長9.2%,冬季瓜菜種植面積16.1萬畝,總產37.03萬噸,產值8.15億元,瓜菜農民人均收入達1713元。種植面積,總產量,總產值、出島外銷量,農民人均收入等五項指標均位居全省前列,成為海南省乃至全國的瓜果萊產銷大縣。近幾年來,澄邁先后榮獲“國果菜十強縣”“中國果萊無公害十強縣”和“中國果菜無公害科技示范縣”等多項殊榮。
二、當前澄邁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生態農業產業規劃建設滯后。多年來,澄邁生態農業的戰略定位、脈絡框架、發展重點不夠清晰,致使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無法轉變為經濟優勢。
(二)生態農業科植推廣體系不健全。由于歷史的原因,縣內農業科研力量十分薄弱。因受到科研資金等客觀條件的限制,生態農業自主研發能力較低,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農產品新品種得不到有救的推廣應用,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的推動力受到削弱,農產品質量的全面進步緩慢。
(三)生態農業生產產業化程度低。目前。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經營在澄邁農村表現極為突出。生態農業的生產呈現小農經營的格局,小生產在農業的經營形式中居于絕對地位。由于我縣生態農業生產經營規模過小,產業化程度不高,絕大部分瓜果產品長期處于初級產品的供需循環上,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的能力較低。
(四)生態農業的支特保護體汞脆弱。長期以來。由于我縣經濟處于典型的農業社會狀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屬于支柱地位,全縣農業得益于其他產業的支持和反哺十分有限。相反以農業生產所產生的剩余利潤支持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現象較為突出。
三、澄邁縣生態農業發展基本思路和對策
(一)總體思路。全面貫徹“十七”大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科技為先導,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把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建立無公害瓜果菜生產基地,推廣高效無毒低毒農藥,有機肥料等新產品和新技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使農業由物質產品生產領域向精神產品生產領域拓展。促進澄邁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在“十一五”期間,全縣計劃發展無公害瓜果萊生產基地46萬畝,其中。冬季瓜菜20萬畝其中(供港澳瓜果菜16萬畝),澄邁福橙7萬畝。澄邁無籽蜜柚5萬畝,香蕉8萬畝,其它水果6萬畝。大力推廣澄邁福橙、澄邁無籽蜜柚、無核荔枝、無核黃皮,黑珍珠蓮霧、福山咖啡、冬季瓜萊等具有澄邁特色的優良新品種,使全縣優良果菜品種覆蓋率達98%以上,冬季瓜萊產品合格率達98%。加快推廣塑盤育苗,地膜覆蓋、微滴灌、測土配方施肥、西瓜嫁接、大棚栽培等實用先進技術,使全縣實用先進農業技術轉化率達55%,實用先進栽培管理技術面積90%以上。加快供港澳果蔬基地建設。今年計劃建立供港澳瓜果菜生產基地4萬畝,到2010年擴大到16萬畝,使澄邁成為海南重要的供港澳瓜果菜基地縣。
(二)對策和措施。
1加快制定澄邁生態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加快澄邁生態農業發展,必須認真分析澄邁農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確定澄邁生態農業的定位和發展戰略。一是根據自然條件和區域特點,明確澄邁生態農業和無公害瓜果菜生產發展總體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明確具體實施步驟及階段性工作。按照生態農業的產業布局,科學規劃相關產業項目。二是通力協作,切實加強對生態農業和瓜果菜產品在生產環境,生產管理、商標注冊、專利申請、產品加工、管理監督、環境監測、市場導向等方面的全程監控,建立一個有序的生態農業研究,開發、生產、消費的服務體系。三是將發展生態農業與農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特別是與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相結合,通過生態農業產品開發,提高我縣優勢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加快生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目前,我縣農業無組織、盲目性生產、科技轉化率低,科技成果轉化慢等問題較明顯。針對這種情況,要加大生態農業科研機構改革力度,優化整合現有科研資源,加大政府對農業科研的財政投入,改善農業科研條件,努力提高我縣農業科技自主研發能力。同時加快建立和完善覆蓋面廣、功能高效、反應快捷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立科學高效的機制,加大科技經費投入,加快各項農業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向農業生產領域轉化。制定農民科技培訓規劃,建立農業科技培訓網絡,全面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科技知識水平。
3加快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進程。實施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是提高農民和農業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的有效途徑。要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社區合作組織連接、專業合作組織服務、批發市場輻射等各種形式,大力發展現代企業型經濟組織以及農民合作組織,強化生產與市場的聯系,提高農業一體化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一是采用“公司十農戶”的模式,即由公司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農戶在公司的指導下按有機方式生產,公司包銷產品。以公司制定技術標準來指導無公害瓜果菜全程清潔生產,真正做到低殘留高品質,樹立綠色食品的品牌,形成產業化經營。二是建設高標準無公害瓜萊生產基地。本著市場牽動、科技先行、區域發展、規模推進的原則,有計劃地建設一批高標準,高起點、規模大、市場競爭力強的無公害瓜果菜生產基地。三是迅速培育一批無公害瓜果菜產品加工企業。依托生產基地,打破行政區域界限、所有制界限和行業界限,按照生態環境、經濟區域組建一批無公害瓜果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集團。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規模生產推動、市場流通拉動的效果,不斷增強澄邁無公害瓜果菜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
4加快生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建設。澄邁生態農業基礎較為薄弱,現代農業發展的外部條件明顯弱于國內其他地區,澄邁生態農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政府的支持和保護體系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要研究制定財政扶持、信貸支持、價格保護、農業保險、科技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等政策措施來保護農業、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積極鼓勵企業投資綠色食品開發,我們要在產業政策、信貸政策、稅收政策、科研投入等方面進行傾斜,使其成為最有吸引力的產業。一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堅持以無公害瓜果菜生產、加工企業投入和農民投入為主體,財政投入和信貸投入為導向,廣泛吸引國內外資金投入農產品的開發和加工,盡快形成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通過開展資金入股、原料人股和設備入股等形式,增加龍頭企業和農民的投人比重。二是充分發揮財政、金融部門的職能作用,把扶持生態農業開發作為資金投放的重點,切實加大扶持力度。縣財政每年將投入一定規模的資金,成立澄邁生態農業專用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給予大力扶持。
5加大生態農業宣傳和市場拓展力度。一是把宣傳引導工作放在生態農業開發的重要位置,切實加強我縣無公害瓜果菜產品整體形象的宣傳,提高消費者對我縣瓜果菜產品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環境意識,使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產品消費成為生產的原動力,形成生產和消費的良性循環。二是加強生態農業和無公害瓜果菜市場培育工作,通過價廉物美質優安全等優勢來吸引眾多的消費者,在建立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統一的營銷機構,采取聯購聯銷,代購代銷、連鎖經營等形式,把澄邁生態農業和無公害瓜果菜產品成功推向國內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