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虹霞
冷水灘區位于湘西南部,屬于南亞熱帶,其氣候,土壤、環境等資源有利于黑美人西瓜種植。1999年,我區引進黑美人西瓜試種、試驗試范,推廣以來,由于其外形美觀、個小、肉質細膩、風味清甜,皮薄而堅韌,極耐貯運,適合現代家庭消費,市場空間大。種植效益高。每畝純利在1000—3000元以上,故發展迅速。在1999年到2007年的短短9年,從幾百hm2發展到近十萬hm2。并逐步形成“品種良種化,育苗集中化,瓜農會員化,種植基地化,技術標準化,產品綠色化。市場產地化、銷售品牌化”八大特色。但在連年種植中,由于瓜農素質不一,急功近利,亂用藥,亂澆肥水,管理不規范,嚴重影響到了產品的產量,質量和市場供應。根據調查,概括為“六害”。
一、藥害:早春栽苗后天氣反常,氣溫忽冷忽熱,瓜苗弱而導致病害流行,特別是霜霉病,炭疽病,枯萎病、病毒病等混合發生,出現黃葉、根腐、莖裂等癥狀時,瓜農分不清病原,亂用藥或將多種殺菌劑配在一起,甚至成倍隨意增加藥量,并重復用藥,結果造成大部分瓜田出現程度不同的藥害。在竹山橋鎮劉家村的瓜農們由于高濃度的使用一蒜紊,酮,導致近200余hm2的西瓜苗受到了損傷。為避免藥害產生,首先要認清什么病。用什么藥,要科學配藥,用藥,特別是苗期,不要隨意加大用藥量和增加施藥次數;對已產生藥害的瓜苗可用美國NEB(恩益碧),每袋(13ml)兌水20kg或南國春西瓜型每支兌承15kg澆蔸。
二、肥害:開溝或挖穴種植的地塊,農家肥過多,或未漚制發酵直接下地,農家肥成堆、成團、成塊,未與土混勻;有的甚至施豬糞肥后直接撒化肥,上面蓋上一層薄土就種,種苗后拔苗助長,澆肥濃度過高,導致瓜苗損傷;種在糞團上或蓋土薄的地方的瓜苗,根系變黑,新根發生少,瓜苗也發蔫萎縮。肥害主要在高溫干旱發生多而普遍。預防措施是在瓜兜處挖洞排氣,澆水,其根本措施在于糞肥要充分腐熟,與土充分混勻,使肥料在土壤中分布均勻,并蓋上15—20cm厚的土壤后在肥溝邊緣種植。
三、水害:部分瓜農種苗后怕失水死苗,澆足定根水后,仍每天早晚都澆水不停,使得土壤濕度超過了根系生長所需要的水分。這不僅降低了地溫,而且根不往下扎,同時土壤濕度過大,使根系因缺氧而發銹或腐爛。預防發生水害的方法是裁苗澆足定根水后,結合輕施肥水每3—5天澆一次,保持土壤干干濕濕,以促進根系生長。
四、膜害:采用地膜覆蓋,可以保溫、保水,保持土壤結構、限制長草·可以增產20%—30%,提早一個星期上市,受到瓜農的廣泛歡迎。現瓜農一般收瓜后,原覆蓋的地膜都不撿出,仍留在地里,年復一年,土里爛地膜到處都是,各層土壤都有,導致地膜包根。直接影響西瓜生長,還污染環境。
五、除草劑藥害:多數瓜農都是栽苗后除草,一般采用41%農達除草,且加大了藥量,噴時不注意選擇天氣,藥噴在瓜葉和瓜莖上,或藥液流到瓜兜被根系吸收,導致幼苗萎縮不長,根系發黑腐爛,甚至爛葉死苗。預防除草劑產生藥害的方法是選擇無風天施藥,用西瓜專用除草劑使用效果好,不可隨意加大用藥量。
六、病蟲害:苗期噴藥應注意三點:一是噴用有把握不產生藥害的農藥。二是噴用的農藥盡量選用兼治兩種或兩種以上病害的;三是噴藥應嚴格配藥濃度和用量,以免產生藥害,要交替用藥,雨前用藥好于雨后用藥。適于前期噴用的農藥主要有:75%百菌清粉劑i000倍或大生—M45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猝倒病和疫病;70%敵克松粉劑1 000倍噴霧,可防治猝倒病和枯萎病;70%甲基托布津粉劑1000倍液噴霧可防治枯萎和炭疽病;90%乙磷鋁1500倍或64%殺毒礬粉劑400倍液噴霧可防治霜霉病、疫病、猝倒病。在上述藥劑加入200mg/kg的硫酸鏈霉素可兼洽細菌性病害,并挺高防治霜霉病的效果。
杏仁蜂的發生規律與防治鄭建紅等
杏仁蜂又叫杏核蜂,屬膜翅目,廣肩小蜂科,以前我縣沒有杏仁蜂的報道。近幾年,隨著我縣鮮食杏栽培面積的擴大,有些園片發現有杏仁蜂危害,且危害較重,個別園片蟲果率達70%以上,造成大量落果,損失嚴重。筆者通過連續三年的觀察,總結發生規律如下。
1為害狀
杏仁蜂的幼蟲在杏核內為害,被害果的陽面果肩部有半月形稍凹陷的產卵孔,產卵孔有時出現流膠,杏近成熟期凹陷面擴大變黑,呈日燒狀,多數果農誤認為日燒,被害果近成熟期易脫落,個別蟲果干縮在樹上。杏仁蜂的幼蟲在被害果的核內為害,造成杏大面積減產。
2形態特征
2.1成蟲雌成蟲體長約6mm左右,翅展10mm,頭寬大,黑色,復眼暗赤色,觸角9節,第一、二節為橙色,其它各節均為黑色,胸部及胸足的基節為黑色,其它各節為橙色,腹部橘紅色,有光澤,基部縊縮,產卵管深棕色,出自腹部腹面的中前方,平時納入縱裂的腹鞘內。雄蟲較小,一般體長5mm左右,觸角第三節以后成念珠狀,各節生環毛,腹部黑色,第二節細長如柄,其余部分略呈圓形。
2.2卵卵小,即使剖開杏實亦不易看見,在放大鏡下觀察,卵呈長橢圓形,長約1mm,一端稍尖,另一端園鈍,中間略彎曲,初產時白色,近孵化時變為乳黃色。
2.3幼蟲初孵幼蟲白色,頭部黃白色,老熟幼蟲體長7—12mm,頭尾稍尖,中部肥大,向腹面彎曲,頭褐色,胴部乳黃色,頭部藏有很發達的黃褐色上腭1對,足退化。
2.4蛹蛹長5.5—7 mm,為裸蛹,腹部占蛹體的大部分,初為乳白色,近羽化時變為褐色。
3、發生規律
杏仁蜂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被害杏核內越夏越冬。在果園地面落杏,園內所棄杏核,枯干在樹上杏核及育苗留神、杏干內,都發現越冬的杏仁蜂老熟幼蟲。第二年舂杏花露紅時(3月中下旬),幼蟲開始化蛹,蛹期10—20天,杏樹落花后,成蟲開始羽化,成蟲羽化后在杏核內停留一段時間,待體軀堅硬后,用強硬的上腭將杏核咬穿一圓形小孔(孔徑1.6—1.8mm)爬出,成蟲早晚不活動,棲息樹上,日間在樹間飛舞、交尾,日中為甚,當杏果長到手指大小時,成蟲開始產卵。產卵前在杏果四周爬行,在樹冠陽面的果實肩部,將產卵管通過產卵器的外鞘刺入杏內,將卵產于近種皮的表面,每個果實產1粒,個別2粒,1雌蟲能產卵120粒左右,卵期10—20天,幼蟲孵化后取食杏仁,老熟后停止取食,在杏核內越夏越冬。
4、影響羽化的原因
幼蟲越冬環境條件,影響成蟲羽化的遲早和羽化率高低;幼蟲在地面杏核內越冬,進入蛹期并羽化,均較樹上干杏內早;果園隱蔽,灌水較多,地溫低,都會延遲成蟲羽化,山谷窩風地區,冬季較暖,早春日夜溫差小,成蟲羽化早。
5、防治措施
5.1農業防治
5.1.1清除果園中落杏、干杏。杏仁蜂為害所造成的落杏、干杏是杏仁蜂幼蟲越冬越夏的主要場所,秋冬季節全面徹底地收拾干凈園內落杏、杏核、敲落樹上干杏,徹底銷毀,減少病蟲基數。
5.1.2深翻果園。結合秋施基肥深翻果園,將杏核深埋土中,阻止成蟲羽化。
5.2化學防治
5.2.1地面噴藥,在成蟲羽化期,往地面噴灑5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噴后淺鋤土壤,使藥與土混勻,能殺死羽化出核的成蟲。
5.2.2樹上噴藥,杏樹落花后,樹間有成蟲出現時,立即往樹上噴藥防治成蟲,常用的藥劑有10%的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20%速滅殺丁乳油1500倍,52.25%農地樂乳油1000倍,5%的來福靈乳油2000—40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