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誕生有各種傳說,以下的故事常加以引用,因為它比較浪漫。話說從前有一位波斯國王很愛吃葡萄,為了怕別人偷享他的最愛,他把葡萄藏在密封容器中,外面寫上毒藥兩個字。有一位妃子因為失寵而不想活,偷偷把一罐“毒藥”打開,發現里面是一些冒泡的液體,果然很像毒藥,于是她喝了幾口,結果不但沒死,反而帶來一股安樂陶醉的感覺。她把這個偉大發現呈報國王后,再度獲得了他的寵愛,從此,兩人過著有葡萄酒相伴的恩愛生活。
一本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醫書對葡萄酒有著這樣的描述:“能夠使人精神煥發,是失眠、悲傷和疲乏的解毒劑,是欲望、歡樂和頓悟的制造者。”
失眠、悲傷和疲乏的解毒劑
如果用文雅的說法來定義的話,葡萄酒通常被稱為“自然發酵的新鮮葡萄汁”。根據《圣經》的記載,當初乘方舟逃生的諾亞是第一個發現葡萄酒的人。因為它的山羊吃了過熟的葡萄后,竟跳起舞來,這使得諾亞對“自然發酵的新鮮葡萄汁”產生了莫大的興趣。諾亞當時肯定沒有想到,這“自然發酵的新鮮葡萄汁”經過后人的發揚光大,竟然成了一種顛倒眾生的飲品。
客觀地來說,葡萄酒是乙醇的一種水溶液,是由含量不等的糖、酸、酯、醋酸鹽、乳酸鹽和其他一些物質在葡萄汁中發生反應或經過發酵形成的,其中乙醇是起主要作用的成分。那么。乙醇是什么呢?在這種情況下,它是葡萄糖在酵母作用下分解出的酒精(和二氧化碳)。乙醇在臨床上被當作一種鎮靜劑。這個術語有時使人感到困惑,因為它鎮靜的不是你的感覺,而是你的中樞神經系統,它可以對痛苦產生鎮靜、抑制和麻痹的作用。
欲望、歡樂和頓悟的制造者
說葡萄酒是“欲望、歡樂和頓悟的制造者”,就不得不提到葡萄酒的“醒酒”文化。所謂“醒酒”,就是為了讓葡萄酒在飲用時更香醇而在飲用前預先打開酒瓶,把酒倒在“醒酒器”中,讓葡萄酒能先透透氣,呼吸一會。醒酒的作用在于能讓葡萄酒中的單寧充分氧化,降低澀味,使酒的口味更加醇厚、柔和,同時還可以避免人們在飲用葡萄酒時感覺單寧(影響葡萄酒酸澀度的成分)太強。
葡萄酒被喻為有生命的液體。從最初的葡萄轉化成葡萄酒,以及整個陳化過程,葡萄酒會像人呼吸一般釋放出二氧化碳,而后如同休息一般沉沉睡去;而當其被打開時,葡萄酒跟氧氣充分接觸,如同睡美人漸漸蘇醒,緩緩吸收氧氣,慢慢氧化,從而散發出陣陣葡萄酒特有的果香,口味也更加富有層次感。“醒酒”的過程,就如同是喚醒一個生命的蘇醒,讓它展現出最耀眼的光彩。
而當葡萄酒“醒”來后,歡樂和美好也隨之降臨。單寧使葡萄酒變得清脆愉悅,入口時的感覺令人心滿意足,持久的回味使你不禁想再來一杯。葡萄酒的味道和抿一口的量,使它成為完美的佐餐飲料。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葡萄酒有助于人體對食物中營養成分(特別是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它還能使食物更加有味道,減少脂肪的吸收,可以使肉的口感更鮮嫩,它還能幫助把豆類和未發酵的面包送下肚而不胃脹。因為葡萄酒與食物搭配得如此和諧,又使人感受不到壓抑,所以它在早期一直被當作一種社交飲料。有了它。普通的晚餐也可以變成一次盛宴。
葡萄酒有迷人的色彩和柔和醇香的滋味,給人帶來沉醉和神秘感。它在杯中輕輕搖曳的時候,猶如身著紅裙的拉丁女郎,妖嬈嫵媚。愉悅你的,不僅是身,還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