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的一雙腿值多少錢?這實在是中國保險業的一道難題。但是,在中國,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景卻撲朔迷離——

How much are the legs of Liu Xiang? This is indeed a problem for China's insurance. However, solutions of this issue are still in question in China.
8月18日,當那個身背1356號碼、黯然走出賽場的背影成為中國飛人在本屆奧運會中留給我們的最后畫面時,那一刻,仿佛所有關心中國田徑的人都哭了——沒有人預料到劉翔會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告別“鳥巢”。
隨后,劉翔的退賽,驟然引發了人們對中國體育保險業的關注。
據稱,某海外保險公司更是給劉翔的腿估值1350萬美元。但到奧運會開幕前,竟沒有任何一家保險公司敢為劉翔的腿承保。其原因是承保的風險太大,運動員的獨一無二讓風險無法分散。中國只有一個劉翔,而作為跨欄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大。
“劉翔事件”之后,我們這才發現,原來中國的體育保險市場依然只停留在“紙上談兵”。
奧運之年,中國保險業能否抓住2008年奧運盛會的保險商機,以體育保險為突破口,實現保險在真正意義上的與國際接軌和自我超越?
3000億奧運保單的中國現實
真正的體育保險是什么?中國保監會人身險監管部負責人回答:商業保險。
60多萬個運動場館,每年約600場的大型體育賽事,8萬多人的專業運動員,2萬多家體育產業經營性機構,60多萬從業人員,近3億多人次對體育活動的積極參與,這組事關中國體育的數字,蘊涵著一個巨大的體育保險市場。
這個市場所需保險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公眾責任保險、人身意外傷害險等,這無疑為商業保險施展拳腳奠定了穩定的客戶群體。
但是,在中國,這種潛在市場并沒有引起更廣泛的關注。
資料顯示,早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總保費開支就達到了1800萬美元,而到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主辦者總共在保險上支付了大約3000萬美元。
另據預測,2008年前,奧運會平均每年拉動中國國內生產總值0.3個百分點,而且其效應將持續到2008年以后。
奧運會為中國保險尤其是參與到其中的保險公司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會。
雅典奧運會開賽后,中國保監會曾經派出了5人考察小組前往雅典,歷時10天對雅典奧運保險做一次詳盡的研究。
根據《北京奧運行動規劃》估算,北京籌備和舉辦2008年奧運會將會帶來近3000億元的保險需求,由此產生的保險費將達3億元,其對中國保險尤其是體育保險也會促進無限。
在進行奧運風險管理的過程中,歷屆奧運會都有兩個組織專門為奧組委提供風險管理方面的服務。其一是奧運會風險專家控制與管理委員會;其二是為奧運組織者提供具體的保險方案建議、咨詢和設計的保險經紀公司。
奧運會的保險內容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
在初期,組織者僅僅以承保的賽事保險為主,主要針對在賽事期間運動員由于意外遭受人身傷害引起的醫療費用和傷殘賠償,或者因為組織者的過失造成第三者傷害導致的賠償。在險種方面,亦僅局限于對運動員、工作人員的人身意外保險、組委會購買的雇主責任險以及針對觀眾、來賓等的公眾責任險。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保險業的發展,尤其是奧運商業化運作模式的推廣,使得奧運組織者更加關心自身的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為了確保組織者在舉辦整個奧運活動過程中的財務穩定,實現預期的經濟目標就成為組織者關注的問題。
因此,保險成為奧運會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在西方發達國家,體育保險是一項非常完善且專業的商業保險。美國體育產業的年產值超過600億美元,體育保險正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運動中的各種意外和風險通過體育保險可以得到最佳的化解。
2006年德國世界杯,貝克漢姆在備戰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隊的比賽前,為自己的“金腿”買了3100萬英鎊的保險。
中國的運動員并不少,對保險的需求也不低,可是針對運動員的保險卻是少之又少。
“假如國內有能保軀干一部分的險種,我們也會考慮給劉翔的雙腿上個保險。”劉翔的教練孫海平希望能找到提供這種保險的保險公司。但是,現實讓他很失望,最終只能放棄這種想法。
中國保監會人身險監管部負責人曾表示,商業保險才是真正的體育保險,這一點決定了體育保險必須走市場化的道路。
目前,如何通過奧運會這個平臺,在完善北京奧運會運動員人身保障方案的基礎上,找到發掘中國體育保險尤其是運動員保險的最佳途徑,是一道保險商家亟待破解的難題。
保險巨頭們的奧運大餐
盡管奧運會舉辦期間的總保費極為可觀,但在中國保險業看來,針對運動員肢體部分的保險,顯然是保險經營的大忌。
目前,2008年北京奧運會已經成為各行各業鏖戰的擂臺,巨大的利潤驅動著國內外的商業巨頭奮勇拼殺,一直在暗中醞釀的保險企業也早已粉墨登場。
其實,早在奧運籌備階段,外圍保險爭奪戰就開始了。
華泰保險全面承保北京城鐵西直門至東直門段的安裝工程及第三者責任保險,總保額約27億元。接著,平安保險簽下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保險項目,保額為5億元的安裝項目保險和1億元的第三者責任險。
另外,北京奧運會開賽之前的準備階段,所有為奧運會建設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都需要投保建筑安裝工程險。然后,在工程完工后,建筑物則需要投保財產險。
顯然,這些大工程已經成了國內保險公司首要的競爭目標。
奧運會正式舉行之前,北京奧組委曾經面向保險業內排名靠前的數十家公司進行2008年北京奧運保險采購方案招標。
在那次實力大比拼中,中資企業近水樓臺,搶占先機,收獲頗豐。
除了北京奧運會保險合作伙伴中國人保財險,以及借助外資股東并購成功而半路殺入的中宏人壽保險以外,其他保險公司也紛紛切割奧運會的保險蛋糕。
江泰保險牽手國家游泳中心,中保則繼“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監理人責任險”后,又將“國家游泳中心建工險”收入了囊中。在此之前,華泰保險北京分公司和平安保險早已涉足其他設施的奧運相關工程的保險。
7月19日,以參加北京奧運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中國人保的奧運保單為標志,賽時國際大家庭奧運保險就已啟動。
按照國際慣例,此項保險通常都是由舉辦國政府或社保提供,北京奧運會轉為奧運保險合作伙伴獨家提供,通過市場化的機制,有效解決奧運大家庭成員人身及醫療保障問題,這在奧運保險史上是一個新的創舉。
早在2月28日,中國人保財險就向北京奧組委簽發了北京2008年奧運會賽時機動車保險單,為7000多輛奧運會專用車提供全面的保險保障。據悉,該保險采用統括保單的形式,并在原有保險責任基礎上,針對奧運風險特點擴展了“恐怖活動”等保障范圍。
8月4日,2008年北京奧運會保險合作伙伴一一中國人保財險副總裁、奧運賽時保險領導小組組長王和先生宣布整套奧運保險保障體系已經搭建完畢并已開始正式運作。
中國人保財險的奧運保險保障體系覆蓋了整個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活動、人員和財產,包括奧運大家庭在內的大約15萬相關人員(其中4萬多名奧運大家庭成員、11萬名注冊志愿者)、近8000輛機動車、北京和京外的所有奧運場館,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的成功舉辦撐起了一張完善和堅實的保障網。
眾所周知,運動員是奧運會的主角,屬于一種特殊人群,在中國保險業看來,針對運動員身體某部分的保險,嚴格來說不符合保險的“大數原則”,風險極大,是保險經營的大忌。
因此,盡管奧運會舉辦期間的保障需求異常龐大,總保費極為可觀,但涉及到中國運動員的肢體部位的保險還是一個巨大的空白。
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商機,追求利潤的保險公司卻似乎并不熱衷,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中國體育保險多年以來始終原地踏步呢?
中國商業保險的缺失
在國際體育保險日漸覆蓋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同時,中國體育保險卻仍徘徊在運動員意外傷害和死亡險種上。
事實上,發展中國體育保險的呼聲延續數年,其發展卻仍舉步維艱。
在前不久舉行的北京奧運經濟論壇上,有關專家指出,正在快速發展的體育產業中,中國的體育保險與10年前相比卻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在國際體育保險日漸覆蓋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同時,中國體育保險卻仍徘徊在運動員意外傷害和死亡險種上,其他的責任險和財產險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業內人士坦言,體育運動高難度、高強度、高對抗和高標準決定了其高風險性,死亡率、傷殘率都較高,這使得保險公司賠付居高不下。
從保險公司來看,需要對這樣的保戶制定專門的風險規避方案,特別是要求長期跟蹤研究,在現在的體育體制下,保險公司為保障經濟效益,目前基本上都把高風險的運動項目作為責任排除在外。
同時,國內體育賽事基本上是屬于政府舉辦,作為贊助商的保險公司也更多是拿錢出來,并不能參與到賽事從籌備到舉行的規避風險方案的研制當中。
有關專家指出,中國運動員由于長期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習慣于一切由國家包下來的做法。即便是需要保險,觀念問題也是制約體育保險的一個重要因素。
例如,有些體育團隊僥幸心理嚴重,他們認為有些體育賽事出險概率基本上為零,因此覺得完全沒有必要投保。
此外,專業的體育保險人才極度缺乏也是讓保險公司難以涉足體育保險市場的原因。
另外,相關數據的收集和統計十分繁瑣,無法進行準確的定價;在條款設計上,主要參照一般的保險條款,還沒有針對體育項目、運動創傷和傷病開辦具體的保險。這樣,致使保險公司在確保保險范圍、保險金額和保險費率方面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因此,在國內保險產品目錄中,有針對性的、能充分體現體育運動特色的保險產品更是難以尋覓。
據稱,隸屬于國家體育總局的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先后向國內兩家保險公司投保了兩期運動員傷殘保險,參保人為1400名國家隊運動員。
基金會每年繳費100萬元,運動員每年只需繳納40元至100元費用,保費根據運動項目而定;運動員在死亡和傷殘時最高可得到30萬元賠償,保險期從運動員國家隊開始,一直到國家隊生涯結束。
然而,由于商業保險的險種在設計上存在諸多缺陷以及理賠程序太過復雜等原因,這項計劃的開展并不順利。
2001年,國家體育總局改變商業保險模式,推出內部互助保險在全國12個省市試點的同時,對傷殘等級標準不斷進行修訂和完善,按運動項目傷殘風險實行分類繳費。
2002年,運動員傷殘互助保險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有關專家稱,互助保險并不等同于商業保險,現行的互助保險所支付的理賠金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賠金,只是一種特殊的撫恤金。
業內人士的一致呼聲認為“真正意義上的體育保險應該是商業保險”,對于目前保險與體育之間的合作關系,有專家概括為“贊助性的公益化模式”,這一模式在體育市場化的初期對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但是,隨著體育保險的產業化、規模化和市場化向縱深發展,“贊助”對體育市場客觀存在的龐大保險需求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
相關鏈接
美國運動員多重“保”護
在美國,職業運動員要拿出工資的3%-4%購買保險,這其中也有球隊直接為球員購買保險的情況。
此外,為了方便運動員,可選擇的個性化保險產品也很多。各個保險公司根據不同運動項目推出不同的保險產品。以足球為例,球員一年投保雙腿1萬美元最高可獲得100萬美元的賠付,而對于拳擊選手來說,為雙腿投保一年只需40多美元,同樣可以獲得100萬美元的賠付,畢竟足球運動員的雙腿遠比拳擊選手的雙腿受傷的可能性要高。
國主要的運動員保險
1998年,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保險部和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的醫療專家合作,制定出了《國家隊運動員傷殘事故程度分級標準》《國家隊運動員傷殘事故程度分級標準定義細則》《國家隊運動員傷殘保險試行辦法》。
2001年,國家體育總局推出了“內部互助保險”,2002年,運動員傷殘互助保險在全國范圍內推行。